《重复诗》原文|翻译|赏析
明·冯梦龙
雍熙中2,一诗伯作宿山房即事诗曰3:“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4。半夜三更子时分5,杜鹃谢豹子规啼6。”又咏老儒诗曰:“秀才学伯是生员7,好睡贪鼾只爱眠。浅陋荒疏无学术,龙钟衰朽驻高年8。”
1本文是古今谭概中的一则。2雍熙:宋太宗年号之一,公元984-987年。3诗伯:诗坛领袖。山房:僧舍。即事诗:感事而发的诗歌。4扉(fei):门扇。5三更:午夜十二时前后。子时分:正当子时,即夜十一点至翌晨一点。6“杜鹃”句:杜鹃又名子规,吴人又称之为谢豹。7学伯:年龄较大的读书人。生员:即秀才。8龙钟:年老者体态衰惫的样子。
【析点】 写诗要求用极精炼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尤其五、七言绝句,由于字数所限,要求就更加严格。所以诗歌必须一个字有一个字的意义和作用,任何不确切的文字都应该删掉。特别是重复的字句绝不应该保留(因修辞需要者除外)。重复诗正是在这一点上闹出了笑话。首句中,“一个”、“孤”、“独”三个词表达同一个意思,“僧独归”三个字就可说完的意思却用了七个字,显然是浪费。第二句的“关门”、“闭户”、“掩”;第三句的“半夜”、“三更”、“子时”;第四句的“杜鹃”、“谢豹”、“子规”和第一句犯同样的错误。本来用十来个字就可说完的内容却用了二十八个字,对诗的形象没有任何加强,反而啰啰嗦嗦,赘疣累累,笔墨的浪费率约达百分之一百八十。
咏老儒诗可笑之处也是太重复。“秀才”“学伯”“生员”;“好睡”“贪鼾”“爱眠”;“浅陋”“荒疏”、“无学术”;“龙钟”、“衰朽”、“高年”,这四组词语都是同义和近义词。小文的开端称此二诗的作者为“诗伯”,正是作反语以讽之也。当然,几个人在一起,搜罗些同义、近义、反义词进行排列、组合,编出所谓的“诗”来,那是为了搞笑料;这位“诗伯”可是在正正经经地作诗,只因为啰嗦——也许是卖弄词汇丰富而搞出了笑料! 呜呼!
-
《倪谦·宁静斋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周尚文甫以
-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
这首小令写水光山色,极为艳丽。翠岭彩云,波光荡绿,加上意想中窈窕如玉的仙女,构成一幅充满神幻色彩的画面,又洋溢着怀古的悠思。全词意境新颖,造语工巧,美艳多姿,极富情韵。
-
词的上片描绘的景物非常美好:阳春三月,细雨霏霏,梨花盛开,燕子从有彩绘的门帘和饰金的门匾上轻轻掠过。值此良辰美景,作者应该感到赏心悦目才是,他竟然忧心忡忡。原来是因为“故国音书隔”。联系作者的遭遇,“春愁”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四十五岁的韦庄在长安应举,遇上了黄巢攻打长安
-
文章一定要有注解,尤其是世界要人的文章。有些文学家自己做的文章还要自己来注释,觉得很麻烦。至于世界要人就不然,他们有的是秘书,或是私淑弟子,替他们来做注释的工作。然而另外有一种文章,却是注释不得的。
-
外物不可必 ① ,故龙逢诛 ② ,比干戮 ③ ,箕子狂 ④ ,恶来死 ⑤ ,桀、纣亡 ⑥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宏死于蜀 ⑦ ,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
-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骢。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 作品赏析七律《夜归》当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这两句是说,青山下一片松
-
“非乐”是墨子的一种基本学术观点,是他精心论证的十大论题之一。墨子曾对弟子魏越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喜音沉湎(喜欢音乐,沉湎于酒色享乐),则语之非乐。”
-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
-
清·洪仁玕船帆如箭斗狂涛, 风力相随志更豪。海作疆场波列阵, 浪翻星月影麾旄。雄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