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祭阵亡吏士文》原文|翻译|赏析
明·徐渭2
嘉靖丙辰之冬3,海寇挟东夷4,据岑港不去5。其明年春,朝廷命总督臣某率师往征之6。三月四日,兵始入。薄其巢土7,汉吏士有先登而死者。越十日,总督乃命某官某以某物陈于诸死所而告之曰8:吾奉命讨不义,偏将军提督无状9,稍亡其伍10。书至之日,吾与介吏侍铃阁悲悼11,为不食。方今休养吏士,以图后功,窃念歼贼有日,而终无益于死者,故遣吏赍物品如前12,召诸灵使饮食之13。其他恤典14,一遵故事勿省15。鬼如有知,其少自宽,毋多怼16。
1这是作者代总督胡宗宪祭祀因抗击日本海寇而阵亡的将士写下的文章,时在1557年。2徐渭(1521-1593):字文长,有徐文长集。3嘉靖丙辰:即1556年。嘉靖:明世宗年号。4东夷:指日本海寇。5岑港:在今浙江省舟山。6总督:指胡宗宪,作者曾入其幕府。7薄:逼近。8某官某:即任某种官职的某人,实作者自谦之称。某物:指祭品。9偏将军:副将。提督:总督手下的武官。无状:无战绩。10稍:已经。11介吏:副职官吏。铃阁:将帅营帐。12赍(ji):携带。如:往。13诸灵:各位牺牲的神灵。14恤典:救济的典章。15故事:旧日制度。16毋:无。怼(dui):怨恨。
【析点】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乱十分猖撅。文章先写出时代背景,又写出在保卫战中明军有阵亡将士,自己奉命祭祀。祭文为作者代总督所写,故用胡宗宪语气,但反映的却是作者对死者的同情和哀怜。战争无疑是正义的,但死者多是士兵和下层军官,所以,虽“歼贼有日”,终不会给死者带来益处。取得胜利之后,封官赏赐,是大僚们的事;现在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希望亡灵享用祭品,以此表达生人对死者的哀思。有战争就有死亡,正义的战争也常常带来不幸和痛苦,这就必然产生个人生存和社会需要的矛盾。作者没有正面赞颁正义的战争,只是在低低倾诉之中默默地揭示这样一个真理:那些为国捐躯而青史不留姓名的人,更值得后人钦敬
-
小合回残梦,开帘转晓晖。霞寒风不定,花落鸟惊飞。病渴偏思柘,朝寒怯减衣。沈钱将谢雪,持底送春归。
-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
-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
进 城那时,对于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进县城那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我的家乡距县城只有三十华里,按现在的交通工具,最慢一小时之内即可进
-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 卢 梭 为了到花园里看日出,我比太阳起得更早;如果这是一个晴天,我最殷切的期望是不要有信件或来访扰乱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名句】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语出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一。到了大山里,就要向打柴的人求教;到了江河边,就要向打鱼的人求教。说明要善于向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
-
元遗山在金元之际,为文宗,为遗献,为愿修野史,保存旧章的有心人,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士所爱重。然而他生平有一宗疑案,就是为叛将崔立颂德者,是否确实与他无涉,或竟是出于他的手笔的文章。 金天兴元年(一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