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号》原文|翻译|赏析
明·刘元卿1
齐奄家畜一猫2,自奇之,号于人3,曰“虎猫”。客说之曰4:“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浮云,云其尚于龙乎5? 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6,风倏散之7,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8,维屏以墙9,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 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10”,墙又如鼠何? 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嗤之曰11:“噫嘻! 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12!”
1刘元卿(1544-1609):一生为官不长,专事著述,有刘聘君全集以下三则均选自此集。2奄家:宦官。奄,通“阉”。3号(hao):名号,用作动词,起名号。4说(shui):用言语劝说别人。5尚:超过。6云霭:云气。7倏(shu):急速貌。8飙(biao):暴风。9维: 通“惟”,助词,无义。屏: 障蔽。10 圮: 毁。11丈人:老人。嗤(ci):讥笑。12胡:何。本真:本性。
【析点】 明中叶后,宦官势力猖撅,猫号显然针对宦官而发,借猫以刺其主之追求名号,自失本真。但是,我们如若抛开这一层用意,仅把此文看作是一篇寄寓着哲理的故事,我想当另有一番意义在:实际的地位、本领不是靠虚名来提高的,一味追求名声,最后反会导致自我的否定。故事以猫为喻,正道出这样一条朴素的人生哲理。
给猫命名终至自我否定,这是一则古老的民间故事。它始见于何年何代,笔者尚无从查考,但年长于刘元卿四十二岁的李开先,在词谑一书中,已用了这个故事。不过,民间故事人人可以引用,李开先用之讽刺“好谀者”,刘元卿用之直刺宦官,并无重复蹈袭之嫌。
民间故事中的“一物降一物”,几个回合的反复之后,终于走了一个圆形的轨迹,从而揭示了自我否定的主题,这意外的结局既令人哑然失笑,又给人豁然开朗之感,令人味出其中深义,确乎是寓庄于谐手法的妙用。同是运用民间故事,刘氏在语言上与李氏也不雷同。李叙事偏于概括,刘的故事中,几个客的说辞用意一致,层次相仿,但句式不同,连他们的口气也各有差别,加之语句精炼,读来如聆听几个性格不同者在争论,这也可说是刘元卿对民间故事的再创造吧!
可惜的是李开先的谀客夸猫略略长了一点,否则同时选入此“百字美文”中,岂不也是一桩趣事。
-
鼎在耳二首人去山空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可怜九转功成后,却把飞升乞内芝。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时有世人来舐鼎,俗随鸡犬事刘安。 作品赏析原题: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写浪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浪”的古诗词,写海浪的古诗词,关于浪的诗句。1.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2.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3.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4. 《浪淘沙·一叶忽惊秋》5. 《浪淘沙·小
-
上帝鉴观,实惟求莫 〔2〕 ;下民归往,只切来苏 〔3〕 。命既靡常,情尤可见。粤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鉴往识今,每持治忽之故。咨尔明朝,久席泰宁,浸驰纲纪 〔4〕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
-
一进门,父亲还没站稳脚,就让我找来一个闲置的花盆,将那墩麦苗小心翼翼地栽了进去。我瞅着就笑:“你种了一辈子麦子,还没种够啊?”父亲
-
多雨殊未已,秋云更沉沉。洛阳故人初解印,山东小吏来相寻。上卿才大名不朽,早朝至尊暮求友。豁达常推海内贤,殷勤但酌尊中酒。饮醉欲言归剡溪,门前驷马光照衣。路傍观者徒唧唧,我公不以为是非。
-
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 这首诗作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其年龚自珍再次赴京参加会试
-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翻译|赏析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
-
伛偻山前叟,迎我如迎新。那知梦幻躯,念念非昔人。江湖久放浪,朝市谁相亲。却寻泉源去,桃花逢避秦。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