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书事寄卢纶·[唐]李端》原文与赏析
[唐]李端
弱冠家庐岳,从师岁月深。
翻同老夫见,殊寡少年心。
及此时方晏,因之名亦沉。
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
素业在山下,青泉当树荫。
交游有凋丧,离别代追寻。
向秀初闻笛,钟期久罢琴。
残愁犹满貌,余泪可沾襟。
勿以朱颜好,而忘白发侵。
终期入灵洞,相与炼黄金。
李端,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史记,小时居庐山,依皎然读书。入京师,颇有诗名。大历五年(770)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以清羸多病,辞官居终南山,未几,又起为杭州司马,厌谍诉敲扑,又辞去。玩长安书事寄卢纶诗意,当是“起为杭州司马”发表前后,居长安时作。诗人因厌倦尘事、怀念山林,故向友人卢纶倾吐衷曲。这首诗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在揭示归隐题旨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人事代谢、生命短暂的启人思索的哲理命题。
作品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受引出题旨。首四句是早年生活的回顾。一、二句所记与史相合。“翻同老夫见,殊寡少年心”写匡庐隐读生涯使自己的心态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虽值盛年,但识见类同阅历丰富的老人,而无一般“少年”急功近利的心怀。这几句为后面揭示的归隐思想张本,表明其识见渊源有自。“及此”以下六句,承上进一步演申。“及此时方晏,因之名亦沉”,晏,晚也,两句言诗人长期隐居,现年事渐高,声名也因此湮没无闻。“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谓自己平生不喜奔走权门,厌倦世事,以隐遁山林为乐。“非”“乐”对比,将对攀附权贵的厌恶、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显露无遗。这是引发作者归隐思想的社会原因。“素业在山下,清泉当树荫,”山,即终南山,素业,当为辞校书郎后隐终南山时所建。两句言昔日隐居时营造的幽雅闲静的别墅还在风光秀丽的终南山下,进一步申言自己志趣所在。以上从生活经历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揭示诗人萌发归隐思想的因由。“交游”以下八句则通过对人事代谢的审思进一步披示归隐山林的深层动因。“交游有凋丧,离别代追寻。”诗人从有的朋友已离开人世,想到生离死别自古皆然,代不能免,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向秀初闻笛,钟期久罢琴。”向秀闻笛而念嵇康、吕安,作思旧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是两个用作念亡友的典故。诗连用二典,又接以“残愁犹满貌,余泪可沾襟”的悲叹、见出诗人迭闻凶讯,一直处在悲悼亡友的刺激和痛苦之中,人事代谢的感觉不断强化。这种悲苦的心态背景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勿以朱颜好,而忘白发侵。”意谓应该牢记岁月无情,不要因为自己正当青春盛年,而忘了白发很快就会布满双鬓的严峻事实。正因为生命短暂,所以不应该纠结于尘世的蝇营狗苟,而应把珍贵的生命投入到啸傲林泉的高洁生活中去。结尾宣言自己将隐遁名山胜府,追随前代高士,学道炼丹。李端晚年移家衡山,自号衡岳老人,弹琴读易,啸遨以终,的确遂了平生之愿。
这首诗从早年生活发脉,层层逼进,揭出退隐思想产生的由来及其意义,深曲沉郁,寄慨遥深。但总的来说,作者把归隐作为理想生活方式却是消极的,表现出封建士大夫的严重局限。
如果摒弃作品的消极因素,李端从人事代谢体会到“勿以朱颜好,而忘白发侵”仍有着积极的启谛意义,它告诫人们应珍惜时间,珍惜青春,不要糊涂度日,即“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春江水暖鸭先知。”然而在山中,对妩媚的春色最为敏感的,也许该是地上的小草、空中的鸟雀吧。
-
白日下駸駸,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我初五十八,息老虽非早。一闲十三年,所得亦不少。况加禄仕后,衣食常温饱。又从风疾来,女嫁男婚了。胸中一无
-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
-
古代诗文名篇之王维诗《鸟鸣涧;鹿柴;竹里馆》原文、鉴赏和解读
王维诗《鸟鸣涧;鹿柴;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全诗可分为三层。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以“汝不闻”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并且强调秦筝,引起全诗,“苦”,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将不同寻常。三、四两句则具体写秦筝
-
黄宗羲 原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
-
都督再临横海镇,集仙遥辍内朝班。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坐啸楼台凌皓月,行春鼓吹入青山。太平天子尊耆旧,八十五祥未赐闲。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出处】唐王翰《凉州词》。 【意思】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 杯,正欲痛饮,马上传来琵琶声,催人快 饮。夜光杯:相传周穆王时,西域少数 民族进献的以白玉精制的酒
-
名言: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 注释: 至难: 极难。 句意: 教育人是很难的事, 一定要尽人之材而教, 才不致于误人。 出处: 宋·张载《语录抄》
-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冰雪霰露·冰雪”类的诗句。 仰头观看,乌云如盖笼罩山峰,转眼岩石下已雪积如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