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南北朝]谢朓》原文与赏析
[南北朝]谢朓
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
安知慕归客,讵忆山中情。
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
挥袂送君己,独此夜琴声。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当时正在“日暮有重城”(送江水曹还远馆)的宣城(安徽宣城)太守任上,政治上的波折,使他采取了“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的两可态度,并渐渐生出引退归隐之想。江兵曹,即江泌,南齐书有传。檀主簿,生平不详,闻人倓指为檀超(见南齐书),陈庆元谢朓诗歌系年已证其误。朱孝廉,亦未详,曾与谢朓同赋杂曲白雪曲。江、檀、朱三位均为谢朓宣城时的僚属或同游。上国,即上京,指当时的京都建康(江苏南京)。虽说谢脁是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但他却生于建康,长于建康,这才是他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入仕后他长期在外地为诸王幕僚,后来又出任地方官,思乡之情常萦于怀。江、檀、朱三位的还京之举触动了谢朓本不平静的心情,从而借别述怀,表现了自己的生活志趣与人生追求。
开头两句紧扣题旨,写送别的环境、时间,描绘了一个画面:在青草满芳甸的洲渚之滨,江、檀、朱三位手挽着手,登上舫舟,顺流而下,返回京城。“泛”字见出潇洒逍遥,“趋”字显得轻快而紧迫。值得注意的是,这幅画面似乎是“旁观者”的一种主观审视,带有企羡、失落的双重心理,从而对送别的内涵作了浓缩与变换,本来应该接写的送别之景、叮咛之辞、离愁之苦、相知之深,别后思念等等,一概就此打住,而转入“送别者”自己心情与处境的描述。
“安知”两句是无须回答的设问,这儿的“归”,并不仅仅是“归乡”之“归”,更是隐逸引退之意,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思闲愿罢归”(休沐重还丹阳道中)、“方轸归欤愿”(冬绪羁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这“归欤”,正是陶潜思乡与隐居的双重感喟。“山中”亦即“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赏”(与江水曹至干滨戏)之“山中”。山中情,即指在宣城寻幽探奇的山中乐趣,这儿又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亦指隐逸之趣。送君南浦,自然也会勾起“我”的思乡之情,但有谁能够理解“我”羡慕“归客”的深层意识?又怎能不想起那向往已久的隐逸山中的无穷幽趣?“香风”两句则具体描述逗发幽趣的山中之景,蕊上清香随着轻风四处飘荡,叶间好鸟鸣唱出清啭悠扬的歌声。上句通过嗅觉写山中生活的清新、醇雅,下句则以听觉写山中生活的幽静、安谧,而清丽温馨、鸟鸣花香的描述之中透出自得其乐,体现出“小谢”工笔淡抹、细致描摹的写景特点。
结句则又回到“送别”之上,与首句直接呼应。“离别”所造成的心灵振荡,所引发的内心苦闷,并不因为“香风”、“好鸟”的自宽自慰而淡化,相反变得更为孤独、深沉,因而借助漫漫长夜之中聊以寄托情思的悠悠琴声,这使我们想起了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咏怀诗),也想到陶潜那张寄寓情志的无弦之琴。谢朓诗中则另有“闻君此夜琴”(和王中丞闻琴)、“别幌清琴哀”(离夜)等句,也许,这位内向、谨慎、口讷、多才的诗人,觉得琴声最能契合、表达、消弭因送别而诱发的种种愁苦,寄托自己恬静、悠闲的隐退情趣。
-
君陈第二十三君陈第二十三 【原文】 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
-
(孟子)曰:“臣闻之胡齕 ①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②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③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
-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1〕,大盗移国〔2〕,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3〕
-
当一切入睡,我常兴奋地独醒, 仰望繁星密布熠熠燃烧的穹顶, 我静坐着倾听夜声的和谐; 时辰的鼓翼没打断我的凝思, 我激动地注视这永恒的节日—— 光辉灿烂的天空把夜赠给世界。 我总相信,在沉睡的世界中,
-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
【名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注释与译文]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作者于此阐明,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教师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参考
-
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蔡琰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
-
【注释】:(吴兴当元初时有“八俊”之号,以子昂为称首,而舜举与焉。至元间,子昂被荐入朝,诸公皆相附取官达,独舜举龃龉不合,流连诗画,以终其身。故二公之诗,各言己志,而子昂微有风意,览者当自得之也。)
-
望断南飞雁 文 朱湘山一在泥泞的乡路上,我们的车艰难地行驶着。道路上满是泥坑和积水,车轮下泥水飞溅,四望萧瑟,寒风裹着雪粒从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