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羊换牛”注释、译文和感悟
(齐宣王)曰:“有之。”
(孟子)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孟子)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曰:“无伤也,是乃忍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①胡齕(hé):齐宣王左右的近臣。②衅(xìn)钟:衅,血祭。祭祀用的新大钟,在使用之前要用动物的鲜血涂抹一下。③觳觫(húsù):身体因为恐惧而哆嗦的样子。④有诸:有之乎。
【译文】
孟子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齕说,有一天,您端坐在大堂上,见有人牵着一头牛从堂前经过,您问道‘把牛往哪里牵?’那人说‘去血祭新钟。’您说‘把牛放了!它无罪而被处死,我不忍心见到它被杀时因恐惧、痛苦而哆嗦的样子。’那人说‘那么,就不血祭新钟了?’您说‘怎么不血祭呢?用羊来代替它。’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大王您有这样的心,就足够为王了。老百姓不知道内情,还以为您让人用羊替代牛是出于吝啬呐,我却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确实有百姓这么认为。齐国虽然不够富裕、博大,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呢?因为我不愿意它无罪而被处死、不忍心见到它被杀时因恐惧、痛苦而哆嗦的样子,所以才命令用一只羊来替代那头牛。”
孟子说:“大王您也不必责备老百姓以为您吝啬。以小羊替换大牛,他们哪里知道您的本意呐?大王您怜悯它们因无罪而被杀,可是在选择牛或羊时,您为什么选择羊替代牛呢?”
齐宣王笑着说:“我哪里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呢?我那么做,并不是由于吝惜钱财。以小羊替换大牛,老百姓说我吝啬也有道理。”
孟子说:“大王您不必为这事烦恼了,其实那是您有仁爱之心的表现;因为您可能亲眼见过牛被杀而没有见过羊被杀。”
感悟
齐宣王因为“见牛未见羊”,因此主张以羊换牛。孟子由此看出齐宣王有仁爱之心、可以行不忍人之政。我们却读出了:孟子有阿谀之嫌。
佛教认为,众生平等。诚如美国独立宣言所言:“人生而平等。人人拥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所有的动物在生命的意义上也是一律平等的,如蚂蚁与大象、麻雀与骏马、小白鼠与大熊猫。大象、骏马、大熊猫等所以得宠,只是我们人类在以“物以稀为贵”作价值取向时,有所偏好而已。
-
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行逢二三月,九州花相映。川原晓服鲜,桃李晨妆靓。荒乘不知疲,醉死岂辞玻饮啖惟所便,文章倚豪横。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心肠一变化,羞见时节盛。得闲无所
-
《梅花·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一》咏梅花诗鉴赏
-
古池碧水深, 青蛙“扑通”跃其身, 突发一清音。 (陆坚译) 【赏析】 松尾芭蕉这一著名俳句,作于1686年(日本贞享三年,中国康熙二十五年)。开始只写有中七字,下五字。上五字空搁着。其弟子其角力主用
-
【原题】:次方正叔知县韵仆今年六十有三窃观正叔赠陈甥述怀诗有感予心併和二首奉呈
-
祭文赏析·《祭岳父文》(陈永恭) 岳父李老大人
-
[唐]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
-
【注释】:
-
庭柏阴阴昼掩门,乌知有赦闹黄昏。汉宫自种三生福,楚客还招九死魂。纵有锄犁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只应圣主如尧舜,犹许先生作正言。 作品赏析原题: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
-
感遇·其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①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③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劝学用典名句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