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唐]蒋贻恭》原文与赏析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这首诗名为蚕,实际上并未涉及蚕的形态与习性,而是写养蚕人的辛苦与社会上的不平景象,并告诫人恒念物力维艰。
诗的前两句写蚕娘的勤劳与艰苦。辛勤劳作,结果“得茧不盈筐”。辛勤,概括了采桑、饲养等一系列过程与漫长的时间。不盈筐,具体表现收获甚少。“灯下”缫丝,夜以继日地工作,蚕娘内心之“恨”比所缫的丝更长。她付出的劳动很多,收获很少,即就是这些微的收获还不能完全为自己所得,怎不叫她恨,恨如蚕丝绵绵不断。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缎、绸、丝绵等”。名目繁多,且征税时间是夏季。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征税时间由六月改为二月,这就使蚕农更加痛苦了。晚唐的唐彦谦写的采桑女,就将蚕娘的“辛勤”和“恨”具体化了:“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诗人写蚕农的苦,还从另一个侧面予以表现:“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唐代白居易“念女工之劳”的缭绫中说“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并尖锐地指出:“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宋代寇准的侍妾蒨桃也有念“著处不知来处苦”的呈寇公二首,一为“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一为“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着衣的人只贪图那刺绣精美的鸳鸯图案,而不知来处的苦。
这首诗意在戒奢念劳,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诗人虽然只在于告诫人著处应知来处苦,没有从阶级斗争的观点看问题,可是从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角度说,对今天的读者仍有教育意义。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注】昔日东吴的宫殿
-
名言: 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句意: 君子品德高尚却很谦虚, 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别人。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第十七章
-
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诗歌
-
从诗题中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邀请朋友赴约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他的书斋的清幽雅致,意在表达对杨补阙的盛情,期待他能如期来访,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准确、细腻的描绘来实现的。 首联中“茅茨”为“茅屋”之意,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简朴的书
-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
-
与兄行年校一岁,贤者是兄愚者弟。兄将富贵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权势。长安秋雨十日泥,我曹鞴马听晨鸡。公卿朱门未开锁,我曹已到肩相齐。吾兄睡稳方舒膝,不袜不巾蹋晓日。男啼女哭莫我知,身上须缯腹中实。今年思我
-
昔我初来时,水东有幽宅。晨与鸦鹊朝,暮与牛羊夕。谁令迁近市,日有造请役。歌呼杂闾巷,鼓角鸣枕席。出门无所诣,乐事非宿昔。病瘦独弥年,束薪与谁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必背古诗词,内容包括人教版六年级必背古诗,六年级必背古诗二十首,小学六年级必背古诗词80首。【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夜喜雨 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作者: 刘培芝 【本书体例】
-
唐·韦庄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