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德素归舒城(节选)·[宋]黄庭坚》原文与赏析
[宋]黄庭坚
人生要当学,安燕不徹警。
古来惟深地,相待汲修绠。
这首诗送人时并劝学。“学”被诗人视为人生诸务之要。“学”的内涵也不是枯燥乏味,迂讷呆板的皓首穷经,雕虫蠹简,而是以儒家诗书文化为主干,夹以道德修养的成分,努力实现“贤”、“德”的伦理境界,并取老庄之学中超然物表、避刃藏锋的内容作为立身处世的补充。所谓“事幽屏”。可见这个“学”,不纯是知识的积累,包含文化素养、人格塑造、审美育化诸多问题。“要当”二字发意厚重,词气中肯,透露了诗人与被送者的师友之情及长者口吻。被送者似有聪颖勤奋的赋性和学能成材的禀资。送者对他投以青睐,挽衣相留;为他的缀学归去,表示深深的惋惜与怅惘,“此士落江湖,熟思令人瘿”。“安燕”句有二解。一解,“安燕”即安逸宴乐;“不徹警”即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诸侯相见,军卫不撒,警也”之义。徹,通撤。意谓:军伍在笙箫齐奏、丝弦互鸣的宴乐场合,犹戒备不懈;为学者自当效法,勤而不怠,孜孜莫倦。另一解,警,自勉警励;“安燕”与劳倦相对,指舒适安乐。荀子·修身“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意思是,安乐悠适的处境,容易使人享受投闲,丧失锐气,此乃为学之大忌;学者当此境,应自警自戒,磨砺意志,好自为之。二义均通,皆扣定“要当学”三字,强调为学的重要性。
-
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平和,与陶渊明
-
古刀寒锋青槭槭,少年交结平陵客。求之时代不可知,千痕万穴如星离。重叠泥沙更剥落,纵横鳞甲相参差。古物有灵知所适,貂裘拂之横广席。阴森白日掩云虹,错落池光动金碧。知君宝此夸绝代,求之不得心常爱。厌见今时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长城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长城古诗,长城诗句古诗,关于长城的古诗。、“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长城》) 2、“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哺,不见长城下,尸
-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有人
-
湓城古雄郡,横江千里驰。高树上迢递,峻堞绕欹危。井邑烟火晚,郊原草树滋。洪流荡北阯,崇岭郁南圻。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宾朋未及宴,简牍已云疲。昔贤播高
-
《天演论》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
-
论题解析 [解题]团结(unite),指为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团结对于一个集体是非常重要的,团结使个体微弱的力量凝聚起来变得强大,形成战胜困难的保障。分裂是团结的反面,是一
-
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作品赏析钱塘江在今浙江省,流经杭州入海。此诗赞美钱塘女儿的美好。诗的前两句是从正面对江上女儿进行热烈赞美。用的是倒装。诗人在
-
孟公好饮宁论斗,醉后关门防客走。不妨闲过左阿君,百谪终为贤太守。老居闾里自浮沉,笑问伯松何苦心。忽然载酒従陋巷,为爱扬雄作酒箴。长安富儿求一过,千金寿君君笑唾。汝家安得客孟公,従来只识陈惊座。 作品赏
-
名言: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句意: 此联讽刺光有外表而无实学的人。 出处: 明·解缙《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