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淮阴侯传·[唐]罗隐》原文与赏析
[唐]罗隐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在楚汉相争中,韩信相助刘邦灭了项羽而立国建树了不朽的功勋。可是,刘邦却嫉妒韩信的才智,害怕韩信有本领威胁自己的帝位,因此视为心患,终于将这位匡汉重臣杀死。诗人根据这个历史事件,抒发了为韩信愤愤不平的感情,写下了这首书淮阴侯传。
诗中的后两句诗“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颇富哲理,给人以祸从功出的强烈印象。诗人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曲折地表达了对刘邦与韩信之间是非的识见。意思是:不要怨恨高祖刘邦与你未能共事始终,想一想具有消灭秦朝和项羽本领的人是谁呢?用设问来代替议论,以反语来抒写感受。在诗人看来韩信既然有本领去“灭秦谋项”,那汉高祖自然就会想到韩信又何尝没有本领来夺取自己的帝业呢。这里,一针见血地道破了韩信屈死于刘邦之手的千古悲剧的真谛:因为韩信功高震主,所以刘邦非杀韩信不能安心。韩信为汉高祖立了大功,封楚王,建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可以说是福随功至,但却因此罹杀身之祸。韩信辅佐刘邦消灭秦朝和项羽势力,这是他居功显福的原困,而这原因形成了他被刘邦谋杀的结果,其结果又成了韩信人亡福灭的原因,说明祸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诗中痛感韩信因功被杀的悲剧,表示了对韩信的同情。“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暗喻韩信的屈死。诗人夜读史籍,祭奠亡灵,禁不住心驰神飞。“寒灯挑尽”以言“见遗尘”,即阅读史籍所载韩信的遗事的时间之久。诗人边读边思索,越读越感到韩信被刘邦忌杀的天理不公,于是不由自主地在心底里呼唤着含冤而死的英魂,并虔诚地“沥椒浆”,即倒香酒洒祭。与此同时,钟情地说出了韩信“合有神”,即认为韩信的神灵应当显现的奇思异想,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么一个以扶汉的卓绝功勋而著称当年的杰出人物的不幸遭际,叹喟不已,寄托哀思。
全诗出语奇崛,思绪激荡,既有浓烈的诗味,又有灵思独运的哲理。
-
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钚。池台半禾黍,桃李余榛菅。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史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时邀声利客,来洗尘埃颜。新亭在东阜,飞宇临通阛。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孤云抱商
-
年代:唐代诗人作者:王维 ←上一篇:杂诗     下一篇:少年行四首·其一 → 诗词简介:唐代诗人王维(698—761)写的五言绝句。&ldqu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关汉卿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
-
一作题终南翠微寺翠微终南里,雨後宜返照。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
-
诈言马死喻 【原文】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1]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2],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
-
词的题目为“咏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词的上片
-
无知的乐趣 ◆ 林 德 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在乡下散步——也许,特别是在四月份或五月份——而不对他的无知的领域象海洋那样宽阔感到惊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赞美扶桑花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扶桑花的传说,诗词,关于扶桑的诗句,关于朱槿花的诗词诗句。清平乐·金风细细宋代: 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名言: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注释: 线香: 用香末制成, 细长如线, 或可供药用。闾阎(lu yan): 指平民百姓。 句意: 绢帕、麻菇和线香, 本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