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狄拾遗时为魏州从事(节选)·[唐]姚合》原文与赏析
[唐]姚合
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
睡当一席宽,觉乃千里窄。
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
至交不可合,一合难离坼。
君尝相劝勉,苦语毒胸臆。
百年心知同,谁限河南北。
这是姚合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诗中概述了两人之间的友情,抒发了作者珍惜友情的心情,这里节选的是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后半部分共有十二句,基本上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四句是进一步抒发自己的平生怀抱,尽管身世卑微,但仍然壮怀激烈。第二层四句是说明“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第三层四句是进一步表明自己对友谊的珍视,说明无论身处天南海北,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勉励是永远铭记在心的。诗人反复讴歌的,就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古往今来,歌颂朋友情谊的诗、词、戏剧、小说不胜枚举。朋友之情之所以成为众多文学作品的题材,是因为它涵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大自然的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与其它个体之间的联合,才能在社会生产和斗争中取得成功。所谓的“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这个道理。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复合物,是一定的人群的共同意识。共同的实践,共同的生活,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就会有其相同之处,从而形成气味相投的共同思想意识,在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需要个体之间的联合。在人类社会内部,也会有以共同的思想为基础的个体间的联合。古人比较看重友情,以“朋友”为道德伦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交友也分三六九等,常言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诗人在这里歌颂的是那种心灵沟通、志趣相投的友情。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古人云:“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箜篌谣)朋友间要“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史记·吴王濞列传)姚合的这首诗,也是推崇和标榜这一类的真挚友情。“至交不可合,一合难离坼”,这样的生死交情确实难能可贵。尤其是诗作的最后一句:“百年心知同,谁限河南北”,把对友情的歌颂推到高潮,全诗也就戛然而止。只要心相忆,何惧南北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精神上,思想意识上的相同,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加以沟通。朋友间的相互切磋、相互勉励,能够激发起向共同的目标奋勇搏击的勇气。从这个角度看,友谊又何尝不是人生中前进的一种动力呢?
-
《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常
-
邯郸陌上三月春,暮行逢见一妇人。自言乡里本燕赵,少小随家西入秦。母兄怜爱无俦侣,五岁名为阿娇女。七岁丰茸好颜色,八岁黠惠能言语。十三兄弟教诗书,十五青楼学歌舞。我家青楼临道旁,纱窗绮幔暗闻香。日暮笙歌
-
齿齐膘足毛头腻,秘阁张郎叱拨驹。洗了颔花翻假锦,走时蹄汗踏真珠。青衫乍见曾惊否?红栗难赊得饱无?丞相寄来应有意,遣君骑去上云衢。
-
美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理论家葛屈露德·斯坦因*把意识流小说称为“状态小说”。这种小说不描写特定的事件,排斥情节,摆脱传统的结构模式
-
父写“一”字教幼儿。明日,儿在旁,父适抹桌,即以湿布画桌上问儿,儿不识。父曰:“吾昨所教汝‘一’字也。”儿张目曰:“隔得一夜,如何大了许多?” ——《笑府》 【解说】 这则笑话当然不是嘲弄幼儿的,它告
-
赵翼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以七绝组诗论诗,始自唐代杜甫之《戏为六绝句》,后人仿之者不少。其中,数赵翼的《论诗》流传最广。其中有好几首都是反对模古、主张创
-
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这一首也提倡创新,写得似更精彩。先看前两句“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其中的“雌黄”,是鸡冠石制的颜料,古人用以涂改书
-
万乘飞黄马,千金狐白裘。正逢银霰积,如向玉京游。瑞色铺驰道,花文拂彩旒。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