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杂咏(其六)·[清]林则徐》原文与赏析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为清朝廷遣戍新疆伊犁。出塞之后,他将所经亲见塞外风光形诸笔端,写下了八首塞外杂咏,叙戍途艰辛,叹忧虑之感。此为其第六首。
“万笏”是古代朝臣见皇帝手中的狭长板子,喻指群山;“琼瑶”,白玉,这里喻山顶上覆盖的积雪。沿天山西行,作者见到的是耸立的群山,终年不化的积雪,山峦层叠,无限静寂。景物的逼真描写透露出内心的苦寂。作者身处清朝末势,其时,鸦片倾入,白银外流,入不敷出,林则徐作为爱国有识之士,在广州禁绝销毁鸦片,名震宇内。但朝臣诋毁,皇帝犹豫,自己落得流放伊犁。时事孔艰,物情叵测,由雄视古今的壮举转而遭遣的境遇,内心又怎能不觉得寂寞苦闷!“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语)身世的遭际,炎凉的世态,忧患的人生,茫茫的前景,使敏感的诗人心里产生一种莫名的危机感和失落感。环境的寂寥,正是内心寂寞的映照。
面对漫山积雪,频梳满头白发,作者“讥笑讪侮,一发于诗”,流露出矛盾的心情。诗人与山灵的对笑,自嘲头白了,无为于国家,但又无奈于身世处境。他在告辞家人诗中说:“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似乎很镇静,很旷达,谈笑自若。在戍途的公开迎送场合,他“高谈痛饮”,声称“冰天雪地亦壮游”。但是密谈私议时,他对时局的败坏便不能自己地流露出愤懑。“近者时事至此,令人焦愤填胸。”“晴雪”就是这首诗的诗眼。高山的积雪为何在晴日之下,也不能溶化?他从自身的经历中感觉到高山的雪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世风日下,有识之士逐一贬戍,谁来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他在途中给友人信中说:“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愈行愈远,徒觉忧心如焚耳。”林则徐是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志士。他敏锐识觉国势衰颓,日甚一日走下坡路,而小人当道,昏官塞路,徒有抱负,却无可作为,迷惘自伤中,矛盾心情、衰世感受与日俱增。在诗中表现的乐观旷达,却蕴藏着凄怆衰感的情调,忧时爱国的情怀溢于言表。
诗在写景述怀表露矛盾心情的同时,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其一,以乐景呈苦情。峰峦耸立,景色壮观,但行于戍途之人,却寂寞之情顿生。状眼前之壮景,赋凄感之悲情。以乐景写哀感,倍增其哀愁痛苦。其二,以欢语述哀情。言为心声,所遇窘迫者,必制危苦之词。但作者则以笑言之。然而难消的积雪,难为的世事,难遣的愁绪,无限凄感,见于言表。其三,以静态衬痛情。写的是静景,笑得那么“自然”,诗中形象貌似很沉稳平静,但内心的阵阵绞痛又何不潜伏于“笑”字之中。有意为乐观旷达之情态,却是“语语沉痛,字字辛酸”。
-
燔柴烟断星河曙。宝辇回天步。端门羽卫簇雕阑,六乐舜韶先举。鹤书飞下,鸡竿高耸,恩霈均寰寓。赤霜袍烂飘香雾。喜色成春煦。九仪三事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椿龄无尽,萝图有庆,常作乾坤主。
-
【原文】 不积跬①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出处】 《荀子·劝学》。 【注释】 ①跬,指半步,即一只脚迈
-
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
-
挺此贞坚性,来树朝夕池。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葳蕤防晓露,葱蒨集羁雌。含风自飒飒,负雪亦猗猗。金明无异状,玉洞良在斯。但恨非嶰谷,伶伦未见知。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咏物,多有兴寄。从《诗经》以来,竹
-
五代·牛希济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心想事成的古诗词,内容包括表达“天道酬勤心想事成”的古诗词,形容心想事成的诗句,形容心想事成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释义: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二、会
-
古文观止·韩愈·杂说一 龙嘘气成云【2】,云
-
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自
-
作者: 崔曙庭 《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魏收
-
路尽见家山,欣然望吾庐。陋巷叩紫扉,迎候遥惊呼。儿童戏竹马,田里邀篮舆。春桑郁已绿,岁事催农夫。朝日飞雉雏,东皋新雨余。植杖望远林,行歌登故墟。夙志在一壑,兹焉将荷锄。言谢洛杜友,因招洛中愚。马卿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