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其四)·[宋]黄庭坚》原文与赏析
[宋]黄庭坚
松柏生涧壑,坐阅草木秋。
金石在波中,仰看万物流。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有山谷集。
这首诗以哲理光照全篇,借颂“松柏”与“金石”,赞扬了无怖于恶势力的傲岸精神及坚贞不屈的刚强意志。
“松柏生涧壑,坐阅草木秋。”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松柏昂首挺立的凛然形象。这个形象可从“坐阅”中显示出来。松柏生长在涧底山壑,扎根坚实,故而孤高挺拔,姿态沉静,凌越于众多草木之上。松柏迎露斗雪,有耐寒的本性,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始终是浓郁苍翠,可谓长青不衰,并经得住风吹雨打的考验。然而不堪风霜雨露的草木,一遇秋寒便凋残枯槁,纷纷叶落。“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在这秋风萧瑟,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的时候,青松翠柏却耸向云天,眼看着草木失去了曾有过的娇艳的颜色和出现过的迷人的风姿。诗人写松柏的幽独不群,寄托着自己卓然特立的情操。
“金石在波中,仰看万物流”。金石,这里是比喻一切坚固的物象。“金石”沉稳劲凝,虽处波翻浪涌之中却岿然不动,不像轻薄浮游的“万物”随波逐流。这些“万物”缺乏“金石”具有的健硬的骨格,所以只得一任水波左右,毫无御力。如果说“松柏”在“坐阅”秋天草木的凋落带有傲视的情味的话,那么“金石”的“仰看”随着波浪漂流的“万物”就含有藐视的意趣。诗人写“金石”的身重不移,寓指着自己光彩照人的坚定性格。
黄庭坚作此诗是鼓励杨明叔坚守正道的。杨明叔从诗人问学,甚有成绩,但求为泸州从事而不可得,于是诗人就写了这首诗相赠,希望杨明叔像松柏金石一样,保持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在整个的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中,可见诗人坚操劲节的执着。诗人所向往的就是能傲冰霜而挺立的松柏,坚韧而不动摇的金石。他托物自喻,表达了在宦海风波中持有的人生观。北宋的新、旧两派之争殊为激烈,诗人本属于苏轼一派,基本上归于旧党,遂也身受其害,屡遭斥逐,长期沉沦下僚,甚至随时都有被恶浪淹没的危险,更何况他的生命之船已经触礁了。不过,诗人做到了像松柏经风霜不变其色,如金石迎浪击不改其坚。
全诗意相联贯,内蕴精深,且富哲理。“草木”的荣枯,“万物”的浮沉,说明了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种现象,总可以从结果上推导出原因。即以“草木”、“万物”而言,前者畏寒侵,后者惧风摧,因此不可避免地荣后变枯,浮流下沉。“松柏”、“金石”,强而不枯,稳而不弱,正是因为有着内在的活力,所以才富有外在的魅力,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不就是要这样吗?
-
(节自 《范睢蔡泽列传》)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①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
-
题解 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文章记录了战国时期儒家与农家的一场论争。孟子的对立面许行,是研究“神农之言”即农家学说的。他主张“君臣并耕”,提倡平均主义。这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相违背的。孟子通过社会分
-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 诗的前半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写。“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
-
此词写春愁春恨。与温词中的人物身份大多为普泛化的女性不同,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一位幽居深宫的女子。词的上片仍从景物环境写起。这是一个清幽冷寂的月夜,庭院里的付林在轻柔的夜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婆娑的竹影使庭院变得更加幽森清冷;皎洁的月光透过
-
(宋)苏轼 芙蓉仙人旧游处①,苍藤翠壁初无路。 戏将桃核裹黄泥, 石间散掷如风雨。 坐令空山出锦绣, 倚天照海花无数②。 花间石室可容车, 流苏宝盖窥灵宇③。何年霹雳起神物, 玉棺飞出王乔墓④。 当年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国古诗词意象分析,内容包括中国古诗意象大全,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分析,古诗常用意象分析。常见意象示例 树木类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
敬亭埋玉树,知是蒋征君。安得相如草,空馀封禅文。池台空有月,词赋旧凌云。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第一百八十五卷
-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 ① 。 六代只遗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容易白人头 ② 。 这是一首采用常见手法抒发沧桑之感的小词,但其意境之深远则远非一般作品可比。 花开花落,本
-
东津晚渡 密竹疏烟晚笛风,江平长落画图中。 牧牛晚渡人归去,犹剩残阳一抹红。诗词类别:写景抒情来源:《八桂四百年诗词选
-
古文观止·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