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词三百首之《浣溪沙 屈大均》鉴赏
这是一首采用常见手法抒发沧桑之感的小词,但其意境之深远则远非一般作品可比。
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现象,并无情感可言。但在人的世界里,人与自然却常常交流沟通。“感时花溅泪”,是移情入景,“河上逢落花”,是触景生情。在人眼中看出来的东西,其实已无纯客观可言。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不过是相对而言。人要把看到的景物用诗来描写,那肯定是因为有所感动,一感动当然就有了“我”。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心境不同,当然对不同景物的感受就不同。南京,在一腔热血为抗清复明而奔走的屈大均眼里,自然与占领南京的清兵所见会有天壤之别。尤其是南京这个城市,曾经作为六朝之都,后在明朝又成为朱元璋的开国都城,更是给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情感记忆。南京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历史,显得特别沉重。
好花零落的时节,特别容易引发伤感、勾起回忆。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屈大均来到南京,拜谒故国宫阙,写下了诸多诗词篇章,抒发其满腔悲愤。本词起句所谓“一片花含一片愁”,真是说得一点也不夸张。这饱含愁情的花,随着东流水流掉也就罢了,但是它偏偏却要飞傍积聚了太多的悲哀,让人难于面对的景阳楼。词人在写这两句的时候,肯定想到了唐许浑金陵怀古诗中的名句“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笔下充满了兴亡之感。消愁不得,反而使人添愁,词人在这里反用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意,以翻进一层的手法,来强化愁情,达到了言简而情深的效果。
下片写故国依旧,而人事已非,所谓“雕梁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古往今来,这座历史名都不知换了多少主人,但是芳草依然青青,乳莺依然嘤嘤。只是如今的青青芳草、嘤嘤乳莺在词人的心里那是故国先帝的遗物,它们虽然不识人间愁滋味,但人去楼空,还有谁来怜惜!“六代”即六朝,“三园”则泛指六朝的诸多园囿。这里自然是借古言今。词人触景生情,按捺不住满腔悲愤,凝聚成最后一句:“白门容易白人头。”语言质朴,近乎白描,但内涵却特别丰富。这别称为“白门”的南京城,曾上演过多少江山易主的活剧,念之怎不让人容易白头呢!借“白门”与“白头”都有一个“白”字做文章,说金陵故都往事令人愁生白发,表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无奈感,真有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全词就是这样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单纯明晰的意象来包孕江山巨变的情感内涵,同时又显得含蓄从容,余味无穷。
-
【原题】:徽州织溪县六月二十五日迎汪王於县厅祈雨未这应也七月三日率同官再祷焉酌献方毕阴云四合甘霔大霈因以小诗纪实
-
淮海妖氛灭,乾坤嘉气通。班师郊社内,操袂凯歌中。庙算无遗策,天兵不战功。小臣同鸟兽,率舞向皇风。
-
加子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朱子于周程盖尊师之。|什么意思|大意
《加子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朱子于周程盖尊师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拙薄谢明时,栖闲归故园。二季过旧壑,四邻驰华轩。衣剑照松宇,宾徒光石门。山童荐珍果,野老开芳樽。上陈樵渔事,下叙农圃言。昨来荷花满,今见兰苕繁。一笑复一歌,不知夕景昏。醉罢同所
-
《儒者之业,莫如读书.记诵以为博,是读书病处,亦强似不读.》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
《儒者之业,莫如读书。记诵以为博,是读书病处,亦强似不读。》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冯班 《钝吟杂录》 卷一
-
由于李白继承发扬了魏晋以来的主体精神, 相对于其他唐代诗人特别是中唐儒学复兴以后的诗人, 可以说他是受儒家思想束缚最少的一个, 但这并不表明, 他所受的儒家传统教育不多, 所受的儒家思想影响不深。而且
-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
-
雪压宫墙锁禁城,沉沉楼殿景尤清。玉堂影乱灯交晃,银阙光寒夜自明。尘暗图书愁独直,人闲铃索久无声。銮坡地峻谁能到,莫惜宫壶酒屡倾。
-
適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出处】唐李商隐 《无题二首》其二 【意思1】惆怅:因失意而伤感、懊恼。 清狂:犹白痴。 这两句是说,即使相思完全无益,甚至因相思惆怅而变得痴呆,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