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州寄元大校书》禅思哲理诗赏析
初发扬州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①
凄凄去亲爱②,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③。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④!【注释】
①韦应物(737—约791),山水田园派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全唐诗录诗十卷。
②亲爱:指元大。
③残钟:钟的余音。广陵:即扬州,李白诗“烟花三月下扬州”。
④沿:顺流而下。洄:逆流而上。
【诗本事】
这首诗为诗人离开扬州回转洛阳,在别离当地友人元大时所作。扬子,即扬子津,在今江苏扬州南瓜洲附近。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依依惜别的深情,表达对世事难料的感叹。首两句写离别。告别了友人,驾舟进入那风烟漫漫的归程。“凄凄”写心情之悲伤,友情的真挚自在其中。“泛泛”描绘出一幅烟波浩渺、如幻似梦的画面,从而为下文抒发世事变化不定作悲凉基调。“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一写自己动向,一写别时景象。诗人要离开扬州回家乡洛阳了,此时钟声余音缭绕,寺院“残钟”更容易让人生发感慨,看惯了的花草树木依稀就在眼前。颈联还是写分别,今日在这里离别,也不知道在哪里还能相聚?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真实的人生。此情此景之下,不由得感慨:世上的事情正如这江上的一叶扁舟,无论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都是暂时的,永远处于流动变化之中。
此诗语言朴实自然,从别离生发出一种感伤和惆怅,有一种看破世事的无奈和散淡蕴含其中。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
【诗评选辑】
①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韦应物古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②宋·许顗彦周诗话:柳柳州诗,东坡云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若晨诣超师院读佛经诗,即此语是公论也。
③宋·葛立方韵语阳秋:白居易:“韦苏州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上一句:行路难,行路难。
翻译:It is difficult to travel, it is difficult to travel.
意思:表达旅途艰险,行走不易。
下一句:多歧路,今安在。
翻译:With many diverging roads, where am I now?<
-
伛偻山前叟,迎我如迎新。那知梦幻躯,念念非昔人。江湖久放浪,朝市谁相亲。却寻泉源去,桃花逢避秦。
-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出处】唐杜甫《 兵车行 》。 【译注】亲人们拉扯着出征兵士的 衣服,跺着脚,在路上拦着他们痛哭,惨 厉的哭声直冲云霄。干(gān):上达, 冲犯。 【用法例
-
史铁生《合欢树》原文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
-
表现主义*戏剧之一种。当剧中人的灵魂进人狂乱和迷醉状态时,剧中人时而垂胸顿足,手舞足蹈,时而口塞难言,窒息沉默,只剩下动作和潜台词
-
《满招损,谦受益。》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注释】:(武夷一道人,自号痴颐子,又号丽阳。嘉靖初,修真于接笋峰,遗蜕葬于峰之石壁。有吟稿一册。或云道人汪其姓。)
-
古文·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晏子使楚(1),楚
-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
谷子长在村庄的坡地上,可它却像我的影子,不管走到哪儿,它都在我的身后站着。站在我身后的谷子,有时离我很近,近到我恍惚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