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宋]朱熹》原文与赏析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天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一首写春游的名篇,说它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光的明媚灿烂,而且抒发了诗人的愉快心情。这当然可以讲得通。但细味全诗,如此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字面的表层意思上,其实它以“象”表“意”,含有哲理,包藏着深刻的内蕴。
“胜日寻芳泗水滨,天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句话确实是在写景。胜日,指良辰佳日,也就是指天气晴朗,春意融融的日子。在这样好的季节,到郊外游览春景,嗅着花木所散发出的清香,自然是心畅神怡。而一望无际的风光景物映入眼帘,也会引起诗人“一时新”的美感。一时,这里指短时间。春天,虽然是花红欲燃,柳青如碧,但毕竟不要多久就会消失,故而抓紧机会观赏一番,以娱身心。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提到的“泗水滨”,是在山东省东部。“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该水流经曲阜,孔子坟墓在近处。联系到诗的下面两句,就不难懂得其中的含蓄蕴藉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诗是寓理于景,即以景托意。等闲,寻常,随便。识得,认识到,领略到。照字面上去解释,这就是:一旦认识到春日的新貌,你就会觉得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景致,无不显示着春季来临的美好。其实,作此阐释,并未深入到诗髓。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其诗有清新之作,往往闪耀着哲理的光华,这首诗亦不难探知到言外之意。泗水流经孔林,诗人会想起了长眠地下的孔子,思绪也会随着泗水的流向而被牵引过去。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老夫子的崇敬之情,就以“东风”、“春”比作孔子,抒发自己重德的感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透过颂春的字面,开掘内涵,可知是借此说明当人们接触并领受了孔子所告诫的在品德的修养上要勇于砥砺之后,就会使自己人格高洁起来,使思想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就象“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感召一样,道理是相通的。这里,还说明了有“春”的感召,必然会有“万紫千红”的丽景,用这比拟得到崇高的精神陶冶,把高尚的品德化为行动,就不愁没有效果。“美恶不随天地老”(全唐诗外编·〈楚泊亭〉其二),美好的情操和恶劣的品质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变化而移易的。这是说,美好的道德品行定会名垂青史,丑恶的东西亦能遗臭万年。
-
亦称《武英殿聚珍版书》或《武英殿聚珍版全书》。丛书。共收书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八百九十一卷。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儒臣辑。 乾隆三十八年下诏广征天下遗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在编
-
几年油幕佐征东,却泛沧浪狎钓童。欹枕醉眠成戏蝶,抱琴闲望送归鸿。文儒自袭胶西相,倚伏能齐塞上翁。更说扁舟动乡思,青菰已熟奈秋风。
-
凤衔新诏降恩华,又见旌旗出浑家。故吏来辞辛属国,精兵愿逐李轻车。毡裘君长迎风驭,锦带酋豪踏雪衙。其奈明年好春日,无人唤看牡丹花。
-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作品赏析《诗》:“骍骍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漂梗无安地①衔枚
-
东坡谪惠州,家属在宜兴。他的朋友钱济明时任苏州通判,欲为东坡长子苏迈致家书,通过定慧寺长老守钦派卓契顺去惠州打听情况。契顺是个行者,担任寺庙守护等杂事,勇任此役。
-
诵诗得非子夏学,紬史正作丘明书。天公戏人亦薄相,略遣幻医生明珠。赖君年来屏鲜腴,百千灯光同一如。书成自写蝇头表,端就君王觅镜湖。
-
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4.杨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古代八尺叫“寻”,寻的一倍叫“常”。“寻常”多用来指较短的距离或较小的地方。《庄子·天运》:“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这段话是说船可以在水中行进,若推广到陆地上,那么一辈子连
-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