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题马嵬驿·[清]袁枚》原文与赏析
[清]袁枚
不须铃曲怨秋声,何必仙山海上行。
只要姚崇还作相,君王妃子永长生。
这首诗感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同时指出了造成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唐玄宗没有重用贤臣辅佐皇业,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有没有选贤任能有很大的关系。这里,饱蕴着治国任人的哲理,对唐玄宗的用人不当进行了指责。
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变,攻破潼关,唐玄宗从长安逃往四川,走到马嵬驿时,护卫的兵士杀死国舅杨国忠,并要求将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处死,玄宗无奈,只得命贵妃自尽。诗人认为安史之乱的责任不该由杨贵妃来承担,这从全诗的意思中是可以看出的。就像吴国被灭,主要的是因为宰相伯嚭被越王贿赂当了内奸,而不能让西施承担恶名一样。所谓“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是不公平的。
“不须铃曲怨秋声,何必仙山海上行”,用不着作铃曲来寄托思念,更又何必到海上仙山去寻觅杨贵妃的魂魄呢?据郑处海明皇杂录·补遗载:“明皇即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焉。”白居易长恨歌中写“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是说玄宗返回长安后,曾派道士上下四方访求杨贵妃魂魄。道士说贵妃魂在海上仙山中。唐玄宗自四川回长安途经栈道闻有铃声而作铃曲,以抒发思念贵妃之深情,又叫道士召来杨贵妃的魂魄,袁枚对此并不称道,这是为什么呢?且看下面两句诗:
“只要姚崇还作相,君王妃子永长生”,只要姚崇还作宰相,玄宗和贵妃就会永远的相依不离。姚崇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著名宰相,很有才干,娴于治乱。可是,玄宗昏庸,置贤能不用。因杨贵妃得宠,杨国忠跟着得势,竟被玄宗封为右丞相。这就埋下了祸根,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也就难以避免。
诗中有着对腐败透顶的唐王朝统治集团的辛辣讽刺,暗示当今要以历史教训为鉴,做到重用贤能,以保国运昌盛。
-
典源出处 《礼记檀弓上》: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 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又《楚辞 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
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儿女自咿AA43,亦足乐且久。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谁
-
上相此忘荣,怡然物外情。池光开小幌,山翠入重城。野鸟窥华衮,春壶劳耦耕。枕前双鴈没,雨外一川晴。解组金龟重,调琴赤鲤惊。虽怀安石趣,岂不为苍生。
-
名言: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注释: 攻: 治理, 此指切割。 句意: 善于向别人请教, 就象切制坚硬的木材, 先切削容易的地方, 然后再切削较难的木节。 出处: 《礼记·学礼》
-
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为报野僧岩客道,偷闲气味胜长闲。
-
杜甫《石壕吏》,揭示了战乱带给人民的无尽灾难和深刻的社会危机。
【解题】 安史之乱持续日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乾元二年(759)春,从洛阳返华州,途经石壕村,亲身经历了官差夜捕丁役之事,便写出
-
从词中“家住西秦”、“来往咸阳道”等句,可知此词是作者晚年知永兴时所作(永兴,治所今陕西西安市)。这首词《珠玉词》中是别具一格的。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
-
王安石 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芬敷浅浅红。 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解度春风。 这首咏石竹花绝句写其花自开无人识的处境,颇有为其鸣不平之意。首句“春归幽谷始成丛”是写石竹花当暮春时才成丛,即才开放。春归幽
-
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双鸾衾裯悔展。夜又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