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3分)
诗意: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乾隆四年(1739)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随园。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① ,惟吾德 馨 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 。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 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 。南阳诸葛庐
-
典源出处 《初学记》卷七引晋 曹毗 《志怪》云: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人来洛阳,
-
《菽水之欢》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者!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释义】菽
-
作者: 高铁军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修启相关古诗词,内容包括带修字和启字的诗句有什么,带“修”字和“启”字的诗句有什么,关于启字的诗句。带修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屈原2、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送道士薛季昌还山》李隆基3、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鉴赏】 孟子认为,人不经过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是良知。这里的“良能”和“良知”其实指的就是人的天赋。不过,
-
卜算子 (宋)李之仪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的这首词,利用《卜算子》特有的轻盈辗转的格调形式,反作用于词中
-
闻在宥天下 ① ,不闻治天下也 ②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 ③ ;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④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⑤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提到的景点,内容包括唐诗中涉及的景点,古诗词里经典的旅游景点值得打卡,唐诗中涉及的景点。杭州西湖呀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
江湖不在眼,尘土坐满颜。系舟清洛尾,初见淮南山。淮山相媚好,晓镜开烟鬟。持此娱使君,一笑簿领间。使君如天马,朝燕暮荆蛮。时无王良手,空老十二闲。聊当出毫末,化服狡与顽。勿谓无人知,古佛临涛湾。赤子视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