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陈维崧①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②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③。
【注】
①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阳羡词派领袖,江南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官至榆林院检讨,并参修明史。此词应是康熙七年 (1668),作者自北京南游汴、洛途中所作。
②酸风: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风。
③豫让桥:春秋时义士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
(1)下阙运用典故,共写了 、 和豫让三位悲壮慷慨的英雄义士。(2分)
(2)首句写景,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景色?与词的内容有何关系?(3分)
(3)有人说“忆昨车声寒易水”一句是本篇的词眼,你认为呢?(3分)
参考答案:
(1)荆轲、高渐离(共2分,每空1分)
(2)描写的是冷峻的秋色和萧瑟的秋风卷起怒涛的苍凉劲健的秋景(1分)。既为下文粗豪的三河客醉射雕营造了气氛(1分),也与燕赵悲歌以及三位古代义士的慷慨悲壮之气浑然一体(1分)。(共3分)
(3)这一句确为词眼(1分)。这一句让人想象当年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慷慨,既与第一句描写的眼前之景相应,又照应了上阙中的粗豪客和下阕中的三位义士的豪情(1分);而且“忆昨”与“今朝”“慷慨还过”,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统率了全篇(1分)。(共3分)
二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秋色本应所见,但作者着一“冷”字,化视觉为触觉,化有形为无形,新奇地描绘出秋色给人带来的冰冷刺骨之感。
B.风为“酸风”,可见天气之恶劣;“卷怒涛”,则描写出了寒风吹过江河湖海,大浪滔天,浪花飞溅的壮阔气势。
C.词的上阕一、二句,展现了北方深秋季节所特有的天气特征,渲染了萧瑟肃杀的气氛,并为人物的出场蓄势。
D.“并马三河年少客”,描写作者独自驰骋在盛产剑客侠士的古邢州之地,引出对活跃在古邢州的历史人物的追忆。
E.在词的下阕中,作者对与燕赵相关的历史人物荆轲、高渐离、豫让都赋予了赞赏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仰。
2.“忆昨车声寒易水”一句是整篇词眼,请结合全诗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D(B“怒涛”是运用比喻,描写大风刮过的气势;D抓住关键“并马”,作者与三河少年并马驰骋邢州道上。)(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2.(1)此句写了作者回忆的内容: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之前,萧瑟凄寒的环境里,易水诀别时,荆轲就车而去的情景。(2)(承上)触发词人回忆的原因:在“一派酸风卷怒涛”的萧瑟秋日,词人和三河豪侠并辔而行,途经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邢州道上,目睹少年们“皂栎林中醉射雕”的“粗豪”气概,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等悲剧英雄。(3)(启下)回忆又触动了词人的吊古伤今之情:身经家国巨变的词人,对于这些慷慨悲歌之士(荆轲、高渐离、豫让),虽然没有直接议论,但叙述中寄寓了感其遭遇,慕其义烈的深深的敬仰的感情。(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
赏析:
陈维崧少小生长江南,罗绮金粉,本多顽艳格调。至身经家国巨变之后,情怀激荡,于悲壮慷慨的史事最多感触,屡形于言,且铸就了湖海楼词的显著特色。
在“一派酸风卷怒涛”的萧瑟秋日,词人与三河豪侠并辔而行,途经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目睹少年们“皂栎林中醉射雕”的“粗豪”气概,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高渐离、豫让等悲剧英雄。词人心底的慷慨苍凉随着酸风疾漩而出,与如雪霜锋交相辉映,奏响激扬劲健的旋律,令人数百年以下读之,犹觉其生气虎虎,闪现于字里行间。“忆昨车声寒易水”句是一篇词眼,昔陶潜咏荆轲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词人也正是怀着这种“余情”踏过豫让桥的。
此词与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同时作,亦伤今吊古之意。但点绛唇·夜宿临洺驿以感喟历史风云为纲,多凄楚苍茫;这首词则杂入身世之悲,多豪迈遒壮。二者对读,意味尤厚。
清人评价这首词的下阕时曾说:“不著议论,自令读者怦怦心动”。作者通过上阕对秋景的描写和少年骑马射雕的英姿描写,引出对三河一带历史人物的追忆。作者对与燕赵相关的几位历史人物——荆轲、高渐离、豫让,都赋予了赞赏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仰。作者于漂泊中途径邢州,不由的想起这些慷慨悲歌之士,虽然没有直接议论,但叙述中寄寓了感其遭遇,慕其义烈的感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原文]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溱、人,真部。)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洧、思、士,之部。) [译文] 你多情思
-
【原题】:希道使君弭节合沙馆奉太夫人游鼓山乃蒙封示所和梦锡赠行佳句辄次严韵少叙别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app,内容包括想找一个有古诗词的软件,手机上有什么比较好用的古诗词app,可以学习的古诗词App。推荐你下载《中华诗词》、《中华古诗文》 http://www.zhsc.com/poemslite.htmhttp://download
-
《双飞燕》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文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师道立而善人多,若取友则损益种种矣.自世鲜师道,故择友为急.》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
《师道立而善人多,若取友则损益种种矣。自世鲜师道,故择友为急。》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刘宗周 《学言》,良
-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
-
【名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 [注释与译文]东隅(yú),日出处,喻早年的时光;桑榆,日落处,喻老年的日子。早年的时光虽已逝去,未来的日子还可望有成。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
-
多年后回想当时的情景,那些半大不小的女孩真是一群野蛮的闯入者。她们带着熊熊炉火般的热情和稚气的喧嚣猛地冲进了这块静地,顿时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