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南海旅次》阅读答案附赏析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释
⑴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
⑵越王台:汉代南越王尉佗所建,遗址在今广州越秀山。
⑶裁:剪,断。
⑷当:一作“逢”。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⑸霜尽:此处指天亮了。广州天气暖和,天一亮霜便不见了。
⑹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围墙。荡:一作“带”。
1、这首诗以什么为结构线索?是怎样表达作者感情的?(5分)
2、最后一联哪个字用得好?说说理由。(5分)
3、从前两联看,诗人的归思为什么“不易裁”? (3分)
4、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5、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
答案:
1、作者以翻腾起伏的思绪(归思)作为全诗的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乡思)。
2、“催”字用得好。“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予抑制状态的归心,进面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竟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出人意表,生动贴切.表现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制。(意思对,分析合理即可)
3、登高望乡,归思难收;客居南海,远寓故乡;家书断绝,音信不通。(3分,每点1分)
4、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4分,每问2分)
5、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3分)
二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B “寄不出家书”理解有错误,从第四句“有书来”看,应是收不到家书。E“以登高为线索”错误,本诗是以归思为线索的。
2、联两句是说,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每年春天一到便被催发开来。这两句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表现出归思维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愁,把诗人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
赏析析:
南海旅次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作品。此诗作于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之前。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省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此诗抒写客居南海(治今广东广州)的羁旅之情,诗以作者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全诗情景交融,境界苍凉,格调沉郁,笔触迂曲婉转,写得凄恻感人,在抒写长年漂泊的羁旅愁绪之时,也隐约地流露出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失意情怀。
此诗抒写羁旅之情。首联“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如此翻新的写法,脱出窠臼,把归思表现得十分婉曲深沉。
颔联“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李煜的“雁来音信无凭”(清平乐·别来春半),是写见雁而不见信的失望;而曹松连雁也见不到,就更谈不上期待家书了,因此对句用“谁道有书来”的反问,来表现他的无限懊恼。
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这一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的有关诗句:“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单于晓角);“回潮动客思”(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在唐人心目中,明月、晓角、残潮,都是牵动归思的景色。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写了一时间勾起的乡愁,那么,曹松这一联的景色,则融进了作者连年羁留南海所产生的了无终期的归思。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号称花城的广州,那沐浴在春风里的鲜花的海洋,读者不禁为作者如此生动、独到的比喻赞叹不已。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写到这里,作者的南海归思在几经婉转之后,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
这首诗在艺术上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它没有采用奇特的幻想形式,也没有采用借景抒情为主的笔法,而是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
盖躬节俭者,帝王之盛德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盖躬节俭者,帝王之盛德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释义】 民间谚语。其意思: 儿孙们有自己福气,有自己的前途,不要大包大揽,给孩子做无谓的包办代替。 【评析】 《圣经箴言》里有句话: Children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
《鲁迅阿Q正传(节选)》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鲁迅 第七章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
-
《山海经·中山经》: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 郭璞注: 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注: 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谓舜南巡,崩于苍梧,二妃奔赴哭之,陨于湘江,遂
-
【3291】突发毒性事件应急处置:历史经验与教训(史志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万字,2017年1月第1版,39元)△本书从近一百多年来的灾难性
-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只恁、愁闷朝夕。凭谁去、花衢觅。细说此中端的。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以初相识。
-
“六七十翁儿状”出自北宋王安石的《过故人庄》。这个词指的是年过六七十岁的人还保持着少年人的精力和活力,形象鲜明,生动活泼。例句:“六七十翁儿状,‘儿’字能儿能青年”。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年纪老迈的人仍然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它一方面形容了老人的精神状态,一方面也向读者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发人们对于老年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六年级应用古诗词语题,内容包括小学六年级古诗词运用练习题,小学语文六年级古诗应用练习,小学语文六年级古诗应用练习。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练习 班级 姓名 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 , ”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
-
老人登山汗如濯,到山困卧呼不觉。觉来五鼓日三竿,始信孤云天一握。(古语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平生未省出艰险,两足惯曾行荦确。含晖亭上望东溟,凌霄峰头挹南岳。共爱丝杉翠丝乱,谁见玉芝红玉琢。白云何事
-
后水浒传 清初刊本《后水浒传》序书影 清 初刊本《后水浒传》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四十五回。题“青莲室主人辑”,其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初。 现仅存清初刊本,藏大连图书馆。1985年春风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