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树暮云”的释义,出处,故事
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了春日忆李白一诗,表达了对好友李白的深切怀念。这首诗赞美了李白的诗歌才华,将其与庾信和鲍照相提并论。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渭北春天的花树和江东的晚霞,表达了两人分别后相互思念的情感。诗的结尾,杜甫期待与李白再次相聚,共同品酒论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友谊,也反映了他们青年时代的交游经历。由于杜甫的这首诗,"春树暮云"这一成语被用来形容对远方朋友的思念。
语出唐·杜甫春日忆李白一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的大意是: 李白的诗无敌于天下,飘然的情思是多么地卓尔不群。诗意的清新可以赶上庾信(南北朝诗人,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风格的俊逸则比得过鲍照(南北朝诗人,曾任“前军参军”,称“鲍参军”)。渭北春天的花和树使我想起了远在江东的他,他望着西天的晚霞也该想起我了吧?(当时李白在江东一带,杜甫住在长安,即今西安,在渭水的北方。)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喝上一杯酒,一边细细谈论诗文呢?
杜甫缘何要作这首诗呢?原来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青年时代即齐名,韩愈有诗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唐玄宗天宝初年,他俩曾在山东一同游览吟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以后,互相怀念的心情便常常表现在他们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的。
由于杜甫的这首诗,后来“春树暮云”一语便常用来表示怀念远方的朋友或指朋友间思念情深。
又作“暮云春树”。
-
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空濛三川夕,回合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水碧或可
-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则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
-
古文观止·苏轼·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
-
“阁下”一词在古代常用于对尊贵者或高官的尊称。其出处可追溯到古代官府中设有阁房之制度。阁下的用法也常见于晚辈对长辈或上级的尊称。阁下一词如今更多地用于外交场合,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个词传承了古代的礼仪文化,既能表达尊严又能展示尊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阁下都是一种充满着敬意的称谓。
-
《荀子·劝学》中的名句“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寓意深刻,形象地阐述了学习必须心志专一的重要性。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切忌一心二用,而应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好的学习效果。只有专注致志,才能学有所成,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
止于至善 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旧本“《诗》云邦畿千里”至“与国人交止于信”一段,在“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后。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槐叶苍苍柳叶黄,秋高八月天欲霜。青门百壶送韩侯,白云千里连嵩丘。北堂倚门望君忆,东归扇枕后秋色。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
-
【4887】国家安全知识百问(本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4万字,2020年4月第1版,20元)△这本书分为全面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重点领域国
-
甲曰:“家下有鼓一面,每击之,声闻百里。”乙曰:“家下有牛一只, 江南吃水, 头直靠江北。” 甲摇头曰:“那有此牛?”乙曰:“不是这一只牛,怎漫得这一面鼓。” ——《笑府》 【解说】 有声闻百里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