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

  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作为短短600余字的散文,题为匆匆,却非“匆匆”之作,饱含着深刻的文学意蕴。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他的别开生面、诚挚感人的散文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匆匆就是其中之一。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然而作者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情怀。

  朱自清以他特有的朴实清淡之笔,细致地刻画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一气呵成的三个分句组成排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淡淡的冬去春来、春去春又回的季节更替画面。诗人先运用传统的起兴手法――借物起兴,从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谢,来渲染时间的来去匆匆,造成一种紧迫的氛围。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由此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读者稍加思索,自可得出答案。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作者用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第二段,作者紧扣“匆匆”落笔,默默算着从自己于中溜走的日子,已达八千多个,“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但唯其短暂,更应珍惜。因为稍一疏忽,便会消失在“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时间长流里。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如此的想象,形象中蕴涵着哲理,构成了一种诗意美。

  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人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像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飘飘然“挪移”而来,在你稍一转动之时,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作者借客观事物描绘主观想象的东西。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但作者却从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当“我”企图挽留时,时间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然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也不由“茫茫然跟着旋转”了。真是挽不住,留不得呵!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作者正是扣住这“脚”,把时间这个空灵的对象写得新鲜活脱,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形成了虚实相生的深邃意境。

  第四自然段一连串六个设问句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淋漓酣畅地表达了作者爆发出的感情的巨澜。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从字面上看,一串设问轻轻巧巧,无只言片字的慷慨激昂,然而却感人至深,魅力无穷。这篇散文是作者在24岁时写的,年轻的作者不仅是在感叹时光的飞逝,更是激励自己不要虚掷光阴,要坚持自己的执著追求,要做点什么留点什么。

  全文最后的收束,重复第一段中的关键句,点明题旨,突出“匆匆”,并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缜密。

  拓展阅读:朱自清匆匆原文: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平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子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创作背景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当时的“五四”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却在冷静的沉思后,继续追赶人生的路。“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作品赏析

  1、主题

  匆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求索。作者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朱自清的内心充溢着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迷茫。[6]作者所流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然而又不无惶惑、苦闷的时代情绪。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作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尽管当时的社会是千孔百疮,他经过思想的挣扎后仍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许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是坚决不停留于现实的黑暗中。在当时的社会,有多少知识青年就如作者一样坚持追求光明和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赶路,留下匆匆的身影。

  2、匆匆的节奏美

  1)、多样化形态体现节奏美

  在缓急中体现节奏这里的缓急主要是从作者叙述的语调和语速而言的,急则如火山喷发,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缓则如春风细雨,如山涧小溪。匆匆以一串排比开头,接之以四个问句。形成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的心理状态。而第二段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以平静甚至可以说是颓然的语调将第一段的`快节奏降了下来,转入一种自我心理的陈述。第三段则延续第二段的抒写,继续细致的刻画笔者所感受到的时光易逝。第四段则又回到第一段的节奏上,以六个问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焦虑,向人生发出一种追问。而文章结尾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样是问句,却显得忧伤、淡漠,像一片轻盈的叶子落在读者的心头,久久回味。正是这“急——缓——急——缓”的变化,使全文有了灵动的生命,使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更能引起共鸣。

  匆匆中的起伏节奏,还鲜明地体现在其一连串递进的问句之中。第一段和第六段都是如此。以第六段为例:“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每个问句之中都包含着对前一句追问的回答,而在这些回答稍稍安定下来时,作者又设计了下一个追问,也正是在这……问……答也就是一起一伏之中,作者诠释了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匆匆”的体悟。

  匆匆的风格是一种自叙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语,是很直白,素朴的。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拟人化的描写就为文章增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形成内容上的节奏变化。如第三段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将太阳拟人化,纯粹的伤感之中又有那么一份幽默’与无可奈何,为文章那种忧郁茫然的调予注入了一些鲜活的生命的东西,而这种生命的东殛的消逝又更带来凄然之伤。

  2)、散文语言蕴含节奏美

  鲜明的对照匆匆中的对照借助矛盾中的统一或复杂中的单纯两相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这种用法,寓矛盾于统一之中。可增强协调感,使变幻组合的印象油然而生。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借助“去来”这一对矛盾构成鲜明对照,使文章内容协调感增强,音节上也构成一种韵律的美感。

  连贯的排比以它的气势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浸润着人的心灵,让人们在接连不断的排比之中,引起语言的愉快,产生深刻的节奏美感。匆匆中第一句经典的排比,第三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都是用一种整齐的句式结构给人以节奏的变化与和谐之感。连绵的反复反复也是一种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一语句,使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的艺术手段。这种节奏感既反映了强烈、深厚、激动的情绪,又有着连绵不断、起伏不停的音律。因而,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量。

  匆匆中“反复”的使用,如:“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我能做些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在这些连绵的反复中。语言的节奏感,不仅是声音的重复给人造成的感觉,而是把人们对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的感受都鼓动起来了,因而也就产生了艺术的力量。

  名家点评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于1922年3月28日创作的散文匆匆,作为短短600余字的散文,题为匆匆,却非“匆匆”之作,饱含着深刻的文学意蕴。从历史内容层面读匆匆,掠过“五四”知识青年忙于追求进步的匆匆身影;从哲学意味层读匆匆,饱含时间流逝的思辨;从审美意蕴层读匆匆,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丰富的意象。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佳作。 ——曾玉

猜你喜欢
  • 小说《月牙儿》原文和鉴赏

    一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 愿望的实现

    (印度)泰戈尔 〔梗概〕苏巴的儿子名叫苏希,可是人常常和自己的名字不相符合:苏巴(意为强壮有力)很瘦弱,而苏希(意为文雅有礼)也不是一个文雅有礼的孩子。 苏希这孩子非常调皮捣蛋,他常常搞得整个街坊不得

  • 《雨巷》赏析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

  • 范仲淹《钓台诗》全诗鉴赏

    汉包六合冈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颇具深意的诗歌。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身世沉浮的感叹和自省。通过对蓝关的形容,作者抒发了自己对于逆境的坚强态度,以及对家园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诗歌中充满了忠诚与希望,是一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佳作。

  • 《老翁真个似童儿汲井埋盆作小池退这句也去风赏析》

    【原题】:老翁真个似童儿汲井埋盆作小池退这句也去风用此尝为小诗云半区茅屋裹疏篱无地容盆作小池祗有案头翻笔墨老翁仿佛似童儿邻舍老近以石方盆见借可容水三升置小鱼其间终日观之不厌复借退这全句成一绝

  •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如双峰并峙,光耀史册。他们之间的友谊,为后人所交口称赞。李白比杜甫大11岁,他们两人的交往也可算是忘年之交。他们曾在天宝三年到四年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一弦弦压抑的低音,一声声 悲怨的调子,似乎在诉说她一生的不得 志。掩抑:弦声压抑低徊。思:想念,此 处引申为悲伤。不得

  • 王维《达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词二首》全诗赏析

    束带将朝日,鸣环映牖辰。能令谏明主,相劝识贤人。遗挂空留壁,回文日覆尘。金蚕将画柳,何处更知春。女史悲彤管,夫人罢锦轩。卜茔占二室,行哭度千门。秋日光能淡,寒川波自翻。一朝成万古,松柏暗平原。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