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评委评语
1.诗歌带评语大全
1.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 月 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赏析 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 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 「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 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说简单点就是依依不舍的心情 3.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 “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2.评价古诗词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全词最合适的风格是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你这阙词基本符合,只中间用词有个别矛盾之处,月上西窗与落日萧索在时间过渡上欠妥当,整体情感上没矛盾,上下阙词意都能投合,结尾好,有意境,有嚼头。瞎说几句哈,该你评下面这首了·哦
景云龙举日频频,泰斗登阶满院春。
男事嚣埃寻古道,装修雅格惠东邻。
店家着意开先旨,欢宴倾杯结上宾。
迎待蜃楼妆宝墨,您偷闲处话天真。
淘宝藏头诗
3.优美的古诗词,附欣赏和评价.
新凉 年代:【宋】 作者:【徐玑】 体裁:【七绝】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蝶恋花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体裁:【词】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采莲曲二首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峨眉山月歌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秋夜喜遇王处士年代:【唐】 作者:【王绩】 体裁:【五绝】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惜牡丹花二首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绝】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以下省略一万首。
4.用诗词中国风评语学生,现代老师怎样评语学生
蔡晓菲
君晓韶光莫辜负,非要读尽天下书。
待到高考收获时,汝才能在丛中笑!
刘恒志
家有儿郎刘恒志,发奋图强学知识。
勿畏浮云遮望眼,苦练终有腾空时。
陈丽洁
丽质天生难自陈,品性高洁好学生。
学习管班均不易,愿汝事事都能成。
邢贞科
韶光易逝莫辜负,定要努力多读书。
自由娱乐诚可贵,为了未来皆可除。
刘斌斌
懂事彬彬又有礼,勤奋努力爱学习。
谁说女子不如男,古有木兰今有你。
李全
李全严肃又认真,自制能力很惊人。
自信坚定固然好,也要听听老师声。
杨心如
唯有少壮更努力,老大方能不悲泣。
找对方法努力拼,老师绝对相信你。
梁祺
梁家小女名为祺,爱笑嘴甜又有礼。
山重水复路虽远,柳暗花明等着你。
5.古诗词评析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
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
路入门前柳。到君家、悠然细说,渊明重九。岁晚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更西风、东篱依旧。斗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後。山不记,何年有。是中不减康庐秀。倩西风、为君唤起,翁能来否。鸟倦飞还平林去,
-
《 闺怨 》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①凝妆:打扮。凝:结,结束停当的意思。②陌头:路边。 ③觅封侯:指从军以求取边功。 【翻译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一杯莫落吾人後。富贵功名寿。胸中书传有馀香。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问谁分我渔樵席。江海消闲日。看君天上拜恩浓。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
雨暗三秋日,泥深一尺时。老人平旦出,自问欲何之。不是寻医药,非干送别离。素书传好语,绛帐赴佳期。续借桃花马,催迎杨柳姬。只愁张录事,罚我怪来迟。
-
【注释】:这首《采桑子 》,是作者客居南雄州时追怀汴京繁华、伤时感乱之作。起笔二句叙梦回汴京 。“海角”指词人当时所在的岭南海隅之地 。“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南雄州一带,当时是荒凉的边远地区。词人避乱遐方,形单影只,举目无亲。在这里,即
-
李白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问主人。 王右军,即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
-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出处】唐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意思】扬子江 畔,诗人驾着一叶孤舟即将远行。这时回望广陵,只听见林间传来晨钟 悠长的余音。今朝别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取名来源于古诗词,内容包括来源于诗词的名字,取名出自古诗词,古风名字、取自诗经、楚辞等古诗集、文选、标明出处及句子、最好不。鉴于姓氏不知道。。就只给些名字好了。。。。徵羽 出自中国古乐的五个乐音:宫商角徵羽 樽月 出自李白《将进酒》潇湘 出自秦少游《踏莎行》夕
-
旷达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