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墨竹赋》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苏辙墨竹赋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①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③,散柯④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⑤以闲媚⑥。涉寒暑之徂变⑦,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⑧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⑨,运脱兔之毫⑩。睥睨{11}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12},曲直横斜,秾{13}纤庳{14}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15}。子岂诚有道者耶?”
与可听然{16}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17},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18}如苍玉。澹{19}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20}以终日。笋含箨{21}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22},荆棘生之。蹇{23}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24}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25},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非耶?”与可曰:“唯唯。”
【注】
①良:确实,真正。②涵濡(rú儒):润湿。涵,沉浸。濡,沾湿。③解弛:舒放伸展,形容竹笋破笋壳的束缚,脱颖而出,往上生长。④柯(kē科):指竹枝。⑤婵娟:姿态优美的样子。⑥闲媚:形容文雅美好的样子。闲,通“娴”,文雅。⑦徂(cú醋)变:变化。⑧信:确实,诚然。⑨青松之煤:指用松烟制成的墨。⑩脱兔之毫:指毛笔。当时多用兔毫制笔。毫,毛。{11}睥睨(pìnì僻逆):侧视。{12}萧骚:形容风吹拂竹子枝叶发出的声音。{13}秾(nóng农):花木繁盛的样子。{14}庳(bēi卑):低下。{15}崇朝(zhāo昭):终朝,一个早晨。{16}听(yín银)然:张口笑的样子。{17}霁(jì技):雨止天晴。{18}筠(yún匀):竹子的青皮。{19}澹(dàn淡):安静。{20}掩冉:掩映柔美的样子。冉,柔弱的样子。{21}箨(tuò拓):笋壳。{22}荦埆(1uòquè洛却):即“荦确”。山多石大的样子。{23}蹇(jiǎn简):通“謇”,发语词,加强咏叹的感情色彩,多见于楚辞。{24}凝冱(hù户):寒凝冻结。冱,冻结。{25}天造之无朕(zhèn阵):天衣无缝的意思。朕,缝隙。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永秦(今四川盐亭)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曾任湖州知州,故称“文湖州”。他是苏辙的堂表兄,著名的画家。相传唐吴道子开始单用墨来画竹,而文与可创造了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为时人所称道。
本文是一篇文赋,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来渲染真竹之美、比衬画竹之美,以此突出文与可出神入化的绘竹技巧。高度赞美了文与可所画的墨竹,并为文与可总结了画竹的经验。全文可分三段,遵照赋的常例用主客问答的方法展开文字。
第一段先从文与可“以墨为竹”写起,他画的竹“视之良竹也”。一个“良”字,写出了墨竹的栩栩如生,以致“客见而惊焉”。借托客之言赞美与可画竹技艺的高超,并提出了画技何以会如此高超的疑问,由此而引出了下文。通常认为,自然界的竹子要经过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春天萌发出竹笋,盛夏竹笋脱壳而长大,分枝布叶,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天才得以长成。而与可画艺高超,只不过研墨挥毫,在画绢上肆意挥洒,一幅青翠茂盛、姿态各异、疏密高矮的墨竹图居然就栩栩如生了。于是忍不住产生了“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的想法,是不是与可窃取了造物主的深熟思考,才使墨竹形神兼备。还发出疑问:“子岂诚有道者耶?”
第二段文与可作答,申述自己画竹的感受和经验。与可应答客的疑问,首句就说:“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这个“道”,有异于一般指方法、技巧的道,在此是指掌握了大自然变化规律的奥秘。他为了探求这个“道”,将全身心都放在对竹子的研究上了。
接着,作者以文与可的口吻,叙述他如何隐居在高山的南面,在竹林中建造房屋与竹相处,反复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不但熟悉了竹子的“叶如翠羽,筠如苍玉”的外观,而且领悟出了竹子坚忍不屈的品性:“迫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
由此一来,不但解答了客的疑问,也展示了文与可为了画竹而下的功夫,绝非一日之功。也正因为这样,才触发起自己的创作灵感,达到了物我两忘,身与竹化的境地:“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
在这段中,作者饱含感情,以酣畅的笔墨描绘竹子的美好风姿及砍伐之后“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的不屈形象。不难推测,这也是作者借竹子来比喻洁身自好、意志坚强的志士仁人,愈是对竹子品格的无限礼赞,愈表明对志士仁人的歌颂,对自己人格的自许,寄托了即便在逆境中,也应该像竹子那样傲对外力的摧残。
第三段再借托客之言,讲述听了文与可的话之后的感想,认定与可是一个有“道”的人。这不但照应了首段的“子岂诚有道者耶”,而且点明了题旨,文与可的画竹经验包含了高深的道理,不仅能帮助人学绘画,还可以推广运用于其他方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从庄子中选取了“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两个寓言故事。前者对牛体的骨骼结构、内部的经络非常熟悉,所以熟能生巧;后者因为长期实践,所以才能得心应手。而文与可的画竹经验正同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师法造化、顺应自然、认真实践、熟能生巧的结果。暗含了作者自己对天下文人士子的期许,在进行文艺创作时,只有熟悉和喜爱所描写的对象,才能创作出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典型现实意义的佳作。
后人评论
刘壎隐居通议:“老泉之文豪健,东坡之文奇纵,而颍滨之文深沉。”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上片忆旧。“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这一深沉的慨叹蕴含着词人对青春生活的追忆,同时,更饱含着词人对洛中故友的深切缅怀。而事实上,在洛中与欧阳修相交甚欢的友人多半已经辞世,宋宝元二年(1039),谢绛卒,宋庆历七年(1047),尹
-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暖送过江春。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作品赏析衙门中所设的鼓,用以集散曹吏。③尘:尘嚣。喧嚣的声音。这两句是
-
山水有相逢是的。不会有人,等你在老地方。甚至,老地方也成了记忆里的一缕檀香。你寻回去的,不过是份记忆,也许地址犹在,却已经找不到当
-
另一种阅读顾彬《预言家的终结: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中国诗》(以下简称《预言者的终结》)这篇文章译成中文在《今天》上发表后,引起了相当
-
钱为善送曹克明员外之湖广省钱塘西望武昌城,天际飞艎几日程。一峡波涛下江汉,九嶷云雾接巫衡。笑谈落落萧曹佐,登览苍苍屈宋情。更把文风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部门的歇后语大全,内容包括他自从做了部门经理,工作忙,头绪多,虽然竭尽全力,仍然经常是,歇后语大全,关于作文的歇后语。操志场上捉迷藏无处藏身擦胭粉进棺材死要面子(比喻非常好脸。)财迷转向走路算帐(比喻总是在算计J财神爷放帐无利可图(比喻谋取不到好处。)财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古诗词默写试题及答案,内容包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的默写过关练习题含答案的有吗,八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专题考试过关题答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复习集锦答案。答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岂不罹凝寒3、对此可以酣高楼4、病树前头万木春。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但愿人长久,
-
漂泊者啊,看一看我吧。 还有谁像我一样遭受痛苦? 喜欢扑火的飞蛾啊, 你们之中谁不渴望幸福? 狂风啊,你们身处异乡时, 在耳畔呼啸,掀起途中的灰尘…… 假如世界上有真正的国王, 那么什么地方是他的京城
-
北池云水阔,华馆辟秋风。独鹤元依渚,衰荷且映空。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素楫分曹往,金盘小径通。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严城殊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