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
作者: 周广秀
于是尘啸在摇影的松下悄然退去
一掬象征之水,倚着
行吟者的长歌
被无端的归宿所牵制
远去,又回来
静如孤鹭之羽
自阵风下翩然而开
说不出悠闲相叠
拂不去脉印如夏
永远拘守在一个面上
端凝:一千种履历
封锁在唯一的座标点上?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独我清醒:暮想朝思
如飘森之天籁
我的皱折是久已存在的
或欲乘风归去
或欲划地为牢。几点墨
在扇面:浑如相叠的日子
以封存的方式
又被日子潇洒展开
为千古之风流
陈应松
这是一首借扇子进行个人在现代社会要具有主动适应性研究的作品。
第一节写扇子在尘啸退去的松下出现,伴着歌者。这里创造了适于吟咏的环境,出现了被咏的物象,是全诗的引子。第二节先说折扇被“无端的归宿”——时令所限制,曾经远去,今又归来,静美如鹭羽展开,值得吟诵。第三节写折扇本身的一切都被历史地固定下来,这是客观规律的威力,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有自己的自由。在第四节里,作者变换了抒写方式,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写任风云变幻,折扇自有一定之规和清醒的认识。折扇的主见是什么呢?这就是第五节的内容:我的本来就有的皱折,展开来可以使我乘风飞去,收笼来就是自我禁锢的牢笼。不论是封存式的折叠,还是风流潇洒的展开,都是岁月所安排。
对于折扇来说,它具有固定而又活络的特点,该展开时展开,该收拢时收拢,这样才能具有社会效用,也才能较长时间地存留于世。对于人来说,也具有历史的规定性和灵活性,在社会发展的法则的制约下,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自己的清醒的认识,相机而动。这是一首命运主宰下清醒灵魂的颂歌。
应当说这首诗的主题是较隐蔽的。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感受并不是时髦的标语口号,而是一种幽情悠思,他既要读者有所体会,又故意不肯明白直言,让读者琢磨玩味。这样有存在某种顾忌的可能,主要的还是一种创作风格的追求。其次,作者抒发主观感受借助于折扇,写折扇又借助于形象描绘,写形象又取喻于别的物象,如“水”、“鹭之羽”、“履历”、“座标点”等,读者必须拨开层层迷雾,才能发现主旨之所在。再次,作者的思续跳跃性强,间隔距离大,修辞多移就拟比,造语多综错倒装,运用形象多突兀无序,使中心思想闪烁明灭,隐约可见,不易追捉。初读是“忽闻海上有仙山”,越读越觉得“山在虚无缥渺间”。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在词句、意象方面的欠妥失误之处所造成的晦涩生硬,使读者索解为难。
-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
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饮水。适性遂其生,时哉山梁雉。梁上无罾缴,梁下无鹰鹯。雌雄与群雏,皆得终天年。嗟嗟笼下鸡,及彼池中雁。既有稻粱恩,必有牺牲患。
-
张九龄《感遇·其二》全诗注释与翻译赏析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
-
唐贤启状唐贤启状 【原文】 故书中有《唐贤启状》一册,皆泛泛缄题[1]。其间标为独孤常州及、刘信州太真、陆中丞长源、吕衡州温者,
-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②。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作者简介] 高适,生年说法不一,卒于七六五年,字达夫,一字仲
-
“一夜相思”一句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相思”竟至于“一夜”,体现了词人孤独寂寞之状。“水边清浅横枝瘦”一句化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既写梅花的形象,亦暗写月。“水边清浅”是梅生长的环境;“横枝瘦”形容梅花的风韵姿态;“瘦
-
指本世纪20-50年代雄踞美国诗坛的以托麦斯·艾恪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或称“经院派”、“艾略特派”。这一流派大部是旅居伦敦的美国人,
-
这首诗的首联见秋霜而思春日,表现了乐观进取的精神。“霜凝”,季节是在深秋。诗人面对降霜、下雨的深秋,并不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也不畏惧即将来临的严冬,而是觉得离春天愈来愈近了。“春其渐起但无痕”,这一联为全诗定下了明朗向上的基调。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展示“春其渐起”的情状。霜威固然
-
原文 杜子春 1 者,周、隋 2 间人。少落魄 3 ,不事 4 家产。然以心气闲纵,嗜酒邪游,资产荡尽;投于亲故,皆以不事之故见弃。 方冬,衣破腹空,徒行长安中,日晚未食,彷徨 5 不知所往。于东市
-
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偃蹇谁留。幸山中芋栗,今岁全收。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怪新来却见,文反离骚,诗发秦州。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怎奈向、儿曹抵死,唤不回头。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