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阐《海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庾阐:海赋
庾阐
昔禹启龙门,群山既凿。高明澄气而清浮,厚载势广而盘薄。灌注百川,控清引浊。始乎滥觞,委输大壑。若夫长风鼓怒,浪涌碎磕。扬波于万里之间,漂沫于扶桑之外。于是百川辐凑,四渎横通。回泱漭,耸散穹隆。映晓云而色暗,照落景而俱红。惊浪峣峨,眇漫瀄汩。灙漭潺湲,浮天沃日。鲸鲵蕴而乍见,虬螭涌而竞游。灵鼍朱鳖,出没争浮。螣龙掣水,,巨鳞吞舟。
这篇海赋描写出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和雄奇诡丽的壮观景象,虽没有什么具体深刻的寓意,却不乏动人心旌的审美感染力。
开头从大禹治水的神话“赋”来:大禹凿开龙门,治理洪水,山川既理,百川东流,河水源头虽如汩汩之泉,而其尽头却已汇成汪洋大海。若从现代的海洋地理知识来审视,不免幼稚可笑,俣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为之喝采。文中对河流的描写,可以说是对海的虚写,写海的绵远悠长的来源。从瞻望不逮的远古神话的虚渺之处着笔,让我们联想起大禹化熊凿石治水的气魄。作者用虚写的神话写出东临大海所引起的悠远怀古之情和对海的崇拜敬畏心理,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壮美之感。
从“若夫长风鼓怒”到篇末,是从空间上实写海的壮观景象。长风骤来,海风呼啸如万雷鼓动,狂风怒涛,沙石奔腾,举首远眺,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东望天边太阳升起的扶桑之地,大海更在扶桑之外,可谓放笔横行,极尽夸张之能事。接下去,作者更进一步想象江、河、淮、济等百川奔流入海,回风在海面上盘旋,浪激天空的壮丽景象,而当早上和傍晚,大海则又是另一番情景:“映晓云而色暗,照落景而俱红。”这两句不仅描写出大海无边的景观,而且用泼墨浓染的笔法渲染出一幅深沉雄浑的海景奇观。然后又写波涛汹涌,浪高如山,激怒冲荡的壮观。而当风静波细,海面潺缓之时,天就象浮在海面上,日出日落如溶在海水中。“鲸鲵蕴而乍见”几句,更叫人耸然魄动,鲸鲵、蛟龙、灵鼍、朱鳖在大海中时现时浮,奔腾竞游,蛟龙掣水,巨鳞吞舟,光怪陆离。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描写手法,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铺写出大海各种奇观,这是“赋”的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海的壮美,使人获得类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美感体验。
-
总有一天总有一天, 我们会把大地搬空那些蚂蚁再小,也是一个阶级米,比春天的尸体还要白故乡的葵花故乡的原野,有那么多葵花用一生的光阴
-
英掾柳家郎,离亭酒瓮香。折腰思汉北,随传过巴阳。江树连官舍,山云到卧床。知君归梦积,去去剑川长。
-
题袁氏别业贺知章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武则天证圣元年(
-
《道非难知,亦非难行,患人无志耳.及其有志,又患无真实师友,反相眩惑,则为可惜耳.》什
《道非难知,亦非难行,患人无志耳。及其有志,又患无真实师友,反相眩惑,则为可惜耳。》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
-
此诗描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一个图景,表达了对贡焙新茶的赞美之情。“凤辇寻春半醉回”,描述皇帝车驾出游踏春刚刚归来的情景,皇帝已经喝得半醉。这时候,“仙娥进水御帘开”:宫女们打开御帘进来送茶水。“牡丹花笑金钿动”形容的是一种欢乐的场面。其内
-
【原题】:耿曼老自去秋起归兴以被旨捄荒方有行色来告别伤成数语送之
-
心有何求遣病安,年来古井不生澜。祗愁戏瓦闲童子,却作泠泠一水看。
-
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且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他特别喜欢听串
-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韩非子·五蠹》) 【注释】 书简:书籍。古代把字写在竹简
-
神药不自閟,罗生满山泽。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灵庞或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