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大智若愚》作品赏析|导读
大智若愚
学会了作文章(文章不一定就是文艺),而后中了状元,而后无灾无病做到公卿,这恐怕是历来的文人的最如意的算盘。相传既久,心理就不易一时改变过来;于是在今天也许还有不少的人想用文章猎取利禄与声名。可是,这个心理必须改变,因为它正是把文艺置之死地的祸根。
要搞文艺就必先决定去牺牲。你要忘了个人的利益与幸福,你才能做一辈子文人,为文艺而生,为文艺而死。在物质享受上,稿费版税永远不能比囤积走私的来头大;在精神上,思想永远是自取烦恼的东西。相安无事便是一夜无话,文艺也就无从产生。不甘相安无事,你便必苦心焦虑地思索,而后把那最好的、最有价值的话说出来,而后你还要认真地去驳辩,勇敢地做真理的律师。这些,都给你带来痛苦,也许会要掉了脑袋。好话永远不甜蜜悦耳,而真理永远是用生命换得来的。
这样地说来,你假若想要以一半篇作品取个文艺者的头衔,从而展开一条小小的路径,去弄点钱花,娶个相当漂亮的太太,或且做一番与文艺无关的事业,则似乎大可不必,因为文艺最忌敷衍,最忌脚踩两只船;顶好卖什么吆喝什么,大不该只在“好玩”,或“方便”上耍些玄虚。
只要你一想到为文艺服役,你就须马上想到一切苦处,像要去做和尚那样斩尽尘根,硬是准备满身虱子连搔也不去搔一下!你要知道,凡是要救世的都须忘了自己,丧掉了自己的生命。
你要准备下那最高的思想与最深的感情,好长出文艺的花朵,切不可只在文字上用工夫,以文字为神符。文字不过是文艺的工具。一把好锯并不能使人变为好木匠。
即使那是真的,你也不要先去揣摩某人怎么仗着舅舅的力量而印出两本书,或某人怎么出巧计而做了编辑,从而千方百计地去仿效。文艺中无巧可取,你千万别自骗骗人!你知道,文艺者对别人是“大智”,对自己却是“大愚”!
(载1945年3月抗战文艺第十卷第一期)
【导读】
从事文艺的条件
大智若愚主要围绕作文而谈,指出文艺尤其是写文章没有捷径可走,无机可投,无巧可取。因为文艺对别人是“大智”,对自己却是“大愚”。
作者由相传已久的文人心理入手,指出如今有不少人想用文章猎取利禄与声名。围绕这个中心,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搞文艺必先决定去牺牲;第二,搞文艺者要时刻准备最高的理想和最深的感情,而非在文字上用工夫;第三,从事文艺工作最忌讳敷衍,最忌讳脚踩两只船,不能指望通过作品取得文艺者的头衔后却去从事与文艺无关的事业;最后,作者提醒“文艺中无巧可取”,奉劝大家不要自欺欺人。好的文艺作品对读者而言是“大智慧”的载体和呈现,但对文艺者、作者而言却是“大愚”,必得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顶聪明的人因为自己的聪明,反而坐不住、静不下心来思考和写作。
对照现实,观照当下,文艺圈、文艺工作者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这种人呢?老舍当年的这篇时文,对如今意欲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来说仍不失为严肃的提醒和告诫。村上春树也有一篇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的文章,可以和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对照阅读。
-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
-
王昌龄的诗作《送魏二》描绘了友情的深厚与不舍。文章翻译分析了诗中的含义,表达了朋友间的情感与离别之痛。王昌龄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情绪,让人沉浸其中。诗中的每个字句都传递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令人感动不已。这首诗也告诉我们友情是无价的宝贵财富,应珍惜和保护。王昌龄的《送魏二》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作,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和友情的珍贵。
-
少年一相见,飞辔河洛间。欢游不知罢,中路忽言还。泠泠鹍弦哀,悄悄冬夜闲。丈夫虽耿介,远别多苦颜。君行拜高堂,速驾难久攀。鸡鸣俦侣发,朔雪满河关。须臾在今夕,樽酌且循环。
-
作者: 南生杰 【本书体例】
-
南雨来多滞,东风动即狂。月行离毕急,龙走召云忙。鬼转雷车响,蛇腾电策光。浸淫天似漏,沮洳地成疮。惨淡阴烟白,空蒙宿雾黄。暗遮千里目,闷结九回肠。寂寞羁臣馆,深沉思妇房。镜昏鸾灭影,衣润麝消香。兰湿难纫
-
【名句】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 语出《淮南子·缪称训》。君子专注于大义而不考虑财利,小人则贪图财利而不顾及大义。两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人与君子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
-
2017年12月14日,360百科余光中的页面,呈黑白两色,送诗人远行。在百科的条目里有两条记载与屈原故里有关:2010年6月,余光中亲赴屈原故里
-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保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春风连夜动,微雨凌晓濯。红焰出墙头,雪光映楼角。繁紫韵松竹,远黄绕篱落。临路不胜愁,轻烟去何托。满庭荡魂魄,照庑成丹渥。烂熳簇颠狂,飘零劝行乐。时节易晼
-
1在讲这个故事之前,非常有必要先说说两个字。第一个字是“劁”,读qiao,字典里讲,“劁”,割去牲畜的生殖器,是骟的意思,比如骟猪、骟
-
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尚友录》卷四 [述要] 晋代京兆人孙康,聪明好学。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点灯的油,孙就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映着雪光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