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原文鉴赏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②,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③,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⑤;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⑥,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释】 ①公仪休:战国人,在鲁国由博士而任鲁穆公的相。相鲁,做鲁国的相。嗜鱼,好吃鱼。 ②夫子:对尊长的敬称。 ③即:假如。 ④下:指让步,迁就。 ⑤枉:曲,违背。 ⑥致:给。⑦而:则。 ⑧明:明白,懂得。恃,依恃,依靠。
【今译】 公仪休做鲁国相,他好吃鱼,全国人都争着买鱼奉献他,公仪子不接受。他的弟弟劝阻说:“您好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是什么原因?”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假如收了鱼,必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将会违背法律;违背法律,就会罢免相位。虽然好吃鱼,罢官后不一定还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鱼。假如不收鱼则不会罢免相位,虽然好吃鱼,我能经常自己供给鱼。”这是懂得那种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的道理。
【集评】 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三复斯言,人人可自警省。”
又:“此段甚曲折,凡为吏者可自免可自勉于廉。”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明理之语。大凡贪利以自败、失德以自丧名望者,何目见之廉而暗于理乎!”
【总案】 公仪休拒不收鱼,并非出于廉洁奉公,而是怕丢相位。而且他也明白丢了官,就不会再有人来巴结他,俸禄少了也就买不起鱼。从长久计,相信所得要比接收的鱼就多了。这种“己之自为”哲学并不高尚,却还算没有失去理智的聪明人。公仪休回答不收鱼的第一句话,看似自相矛盾的话,明白了他“长自给鱼”道理,回头再看这句,就颇有些意味。以下用顶真连环的句法,使推理的逻辑一目了然。“此不必”两句又从人及我,两层夹说,道理更为显豁。答语末两句回扣首起两句,意复而语不重。几个三字句:“唯嗜鱼”、“即受鱼”、“虽嗜鱼”,句短意显,作每一层的领句,有醒示作用。这段话真切周至,而转化曲折,富有理致。在平谈纯然的口语中,絮絮不紊地谈出了颇需费些思索的道理。
-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准确地说,与第一个北贾壁人近距离接触,是因为我们制造的噪音过大,扰了她。我们制造噪音的原因是看见小腿粗的树上挂满已经熟透了的柿子,
-
项穆,初名德枝,后更名穆,字德纯,号贞元,亦号无称子,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万历时官中书。为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子。穆承家学,故工书,明沈思考《陆沉漫稿》曰: “德纯书于晋、唐名家,罔不该会,而心摹手追者
-
《淮南子》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全文、注释、鉴赏
〔说林训〕 太山之高 ① ,背而弗见;秋毫之末 ② ,视之可察。 〔注释〕 ① 太山: 即泰山。 ② 秋毫: 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鉴赏】 此语出自《说林训》。泰山虽然
-
冬夜,天上一弯新月,地下江静无声,山头北斗横斜。词人睡不着,看着映在窗纸上的梅树的影子,且搔首且静思。霜天何以好?好在接到调令,再用不出席官场的宴会、传杯应酬了。好在不用理会小人们的谣言中伤,就权当它乱鸦聒噪一阵罢了。好在赴任之前,可以
-
某启。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
-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四十来岁,或许已有些许的白发染鬓,从而感慨万千。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道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此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写荷之
-
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
【4894】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发展获得新动力(赵长茂主编,党建读物出版社,18 1万字,2017年7月第1版,33元)△8章:①从“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