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全文、注释、鉴赏
〔注释〕 ① 太山: 即泰山。 ② 秋毫: 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鉴赏】 此语出自说林训。泰山虽然很高,如果背对着它,人就是有再好的视力也什么都看不见;秋毫的末端虽然很微小,如果盯着它,人们也还是可以看得清楚的。淮南子作者在这里试图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再好的愿望,如不付诸于行动,也全无实际用处。
以往我们说西方文化重思辨,而中国传统文化重实践。而我们常常将实践与实际等同,认为中国人重实际,看重结果。因此,有不少人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机会主义倾向。这种批评固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毕竟实践不是实际。中国传统文化重实践,不是源自于这种对实际结果的算计或考量,而是源自于对人自身在世界之中的地位的理解。在中国人看来,人不是外在于这个世界的,而是自始至终“在其中”的;人的任何实践活动也不是与这个世界的整体运动相隔离的,而是以其实践活动“整体性地参与”到这个世界的运动之中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重实践,其实它体现的乃是中国人关注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担当精神。例如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无不与当时的“礼崩乐坏”、“道术将为天下裂”等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相关,而且他们的理论也无不以“治理天下”为其思想宗旨。
另外,这段话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人的视力可以看清秋毫之末,却不见泰山之高,不是人的视力有问题,而在于人的“背而弗见”,在于人的主观不作为,换句话说,这是“不为”,而不是“不能”。“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孟子·梁惠王上载有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其文曰:“(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非不能也。’”背负泰山以越过北海,做不到也很正常,这是常人力量所不及的,这是“不能”;而为长者折取树枝,这是常人可以很轻易做到的,做不到就不太正常,这是主观的有意的不肯这样,这是“不为”。相对于人之力不足而“不能”,人之仅凭主观意愿而不愿、不肯的“不为”,则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诚如老子感叹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七十章)
-
我和李普和李普第一次见面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已经记不得了。他写给我的第一封信,末云“八月十八晨三时,半夜醒来,不复成寐,乃写此
-
美洲印第安人诗歌 一、北美印第安人诗歌要充分
-
古文·进学解 韩愈国子先生(1),晨入太学(2),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1],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解] 西林,指庐山北麓的乾明寺
-
遍数故交亲,何人得六旬。今年已入手,余事岂关身。老自无多兴,春应不拣人。陶窗与弘阁,风景一时新。
-
作者: 张俊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截取的开黑网名,内容包括从古诗词里提取的网名,从诗词中截取的三字网名,求一个网名(古诗词中截取的那种)像青青子衿,顾影人自怜之类的。有很多的哟~任君挑选~花落桑之未落幽月浮云半倾枯蝶残香零叶幽泉一缕含墨君无惹清秋怨回忆一世风流欲弹瑶琴弦断浮落笑离心痛剑拔风起雨落夕阳如
-
寒食书事赵鼎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司马长卿谏猎书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