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苏氏文集序
苏氏文集序
苏氏文集序
【原文】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而集录之。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37],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38]摧挫[39]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40],而文章不能革五代[41]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文章或不能纯粹[42],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43],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作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可谓特立[44]之士也。
子美官至集贤校理[45]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46],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47]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48],进显于朝廷,而子美[49]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注释】
[37]销蚀:消磨腐蚀。
[38]摈斥:排挤。
[39]摧挫:挫折,损害。
[40]三王之盛: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41]五代: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五代”更偏向于指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
[42]纯粹:纯正精粹。
[43]擿裂:指割裂。
[44]特立:一个古义词语,在古文中常表示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独立,孤立之意。
[45]集贤校理:官名。唐开元中置集贤殿书院,集贤校理为集贤院下属文职散官。
[46]温温:柔和,谦和的样子。
[47]赖:倚靠,仗恃。
[48]收采:收取;采纳。
[49]子美:即苏舜钦,宋初着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推行新政。
【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得到他平生的文章遗稿,并且收集抄录这些文章。苏子美是杜家的女婿,我便把这部文集归还给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将来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特的光芒也常常自动地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过去当苏子美遭遇排挤挫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用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大凡人们的感情,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却不能革除五代十国时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不断,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可叹我的朋友苏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却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见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但唯独苏子美和兄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的人都非议讥笑他们,但苏子美却不理睬他们。后来,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勉励写文章的人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学写古文了。只有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苏子美做官升到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任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外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可是接近他之后却感到和蔼可亲,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却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苏子美本人。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当年跟苏子美一起吃饭喝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担任要职。可是唯独苏子美不幸去世,难道这不是他的命运吗?真是悲哀啊!
【解析】
本文是欧阳修为其好友苏舜钦的文集所写的序。苏舜钦,字子美,宋代着名诗人、散文家。早年与穆修等人一起提倡古文,反对当时文坛上以“西昆体”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风,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本文首先叙写苏氏文集的编辑情况,通过比喻、典故、逻辑推理等方法盛赞苏文的价值,富有说服力。第二段论述改革的艰难,对苏舜钦的才能被埋没深感惋惜,并说明他的遭遇不仅是他本人的不幸更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感情浓烈。第三段论述苏舜钦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突出贡献并赞扬他不媚时俗的精神。第四段揭露苏舜钦不幸遭遇的真正原因,为其感到不平的情绪溢于言表。
这篇序文将苏舜钦放在北宋王朝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文坛的运动中进行评述,将叙事、说理、抒情有机结合,采用比喻、对比、烘托等多种手法,对苏舜钦的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使读者对时代特征有所了解,对于作者悼念亡友的真情也更加感同身受。
-
古文观止·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予少以进士游
-
四十七持烛燃鬓四十七持烛燃鬓 宋丞相魏国公韩琦帅定武时,夜作书,令一侍兵持烛于旁。侍兵它顾,烛燃公之鬓,公剧以袖摩之,而作书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行书作品王羲之,内容包括王羲之最著名的行书作品,王羲之行书集字对联99幅,古代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王羲之的什么。学梅傲雪,效竹虚心一帘花气,四壁书香友天下士,读古今书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精神万古,气节千秋知足常乐,无欺自安事理通达,
-
【注释】:李持正是两宋之交的人。此词录存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博得苏东坡叹赏,故此词当作于徽宗朝以前。词写的是汴京上元之夜灯节的情景 。北宋时代,“太平日久,人物繁阜”,“时节相次,各有观赏”,元宵自然也就成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尤其是在京
-
[二·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 。” [二·二] 子曰:“《诗》三百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曰: ‘思无邪’。” [二·三] 子曰:“道之以政 ④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
日本无赖派*作家石川淳*著,发表于1936年,并获当年的芥川文学奖。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个颓废的没有生活能力的人。他为了糊口,给一家杂
-
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鬓雪。筋骸已衰惫,形影仍分诀。梓州二千里,剑门五六月。岂是远行时?火云烧栈热。何言巾上泪,乃是肠中血。念此早归来,莫作经年别!
-
【名句】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 人事: 人世上各种各样的事情。流年: 时光。句意: 世上有种种事情,我用三杯酒来对付; 时光,我用一局棋来打发。反映了玩世不恭的消极情绪。 唐李远诗佚句。( 《全唐诗
-
小说通过对浸润在酸甜苦辣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摹写,为我们呈现了生活的原貌,透析了生活的本质,挖掘了人性的善恶。——老梅子烟火弥漫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