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战国策·申不害始合于韩王(韩策一)》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申不害始合于韩王(韩策一)原文鉴赏
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①,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②?”对曰:“此安危之要③,国家之大事也。臣请深惟而苦思之④。”乃微谓赵卓、韩晁曰⑤:“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⑥,尽忠而已矣。”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⑦,王大说之。
【注释】 ①始:刚,开始。合:契合。韩王:指韩昭侯。 ②准与:与谁。与:相与为好。 ③要:要害,关键。 ④惟:思考。⑤微:悄悄地。赵卓、韩晁:韩国的大臣。 ⑥可:当为“何”字。⑦说:通“悦”:高兴,下句同。
【今译】 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申不害这时刚刚与韩昭王配合执政,但他还不知昭王所需要的是什么,耽心言辞不一定合于昭王的心意。韩昭王问申不害说:“我现在与谁结盟才行?”申不害说:“这是安危的关键,是国家的重大事务,请让我深思苦想一番吧。”于是就悄悄地对赵卓和韩晁说:“您们都是国家的有才之士,作为臣子的,向君王进谏何必一定要他采用呢?只是尽忠心罢了。”赵卓、韩晁二人就分别向昭王对许多国事提了建议。申不害暗中观察昭王所爱听的话,并用这类话劝说昭王,昭王听了非常高兴。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此最底下丑态,不意申不害乃是此一辈人物,写得秀绝不可言。”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 “巧宦相传捷径,衣钵在祥符五鬼。”又:“微谓微视,两微字深,声色都画出来。吴注,此术之最下者,吾谓术亦不下,但人臣怀此以事君,则君安用有臣哉?一念之欺,罪已当诛矣。战国策士,诈道先用于其君,而后施于他国,为人君者,利其诈之可以罔天下也。而不知已反中于其身;此可以为后戒。”
【总案】寥 廖廖数语,入木三分,既闻其言,又见其行。申子察言观色,见风驶舵,唯投君王之所好,堪称奸相。可羡作者一支画龙点睛之笔,钩勒了古今多少佞人的嘴脸。
-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
洞门高阁霭余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希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作品赏析【注解】:1、奉:“捧”的本字。2、无那:无奈。【韵译】:门庭
-
间关千里 寄给你一双布鞋 一封 无字的信 积了四十多年的话 想说无从说 只好一句句 密密缝在鞋底 这些话我偷偷藏了很久 有几句藏在井边 有几句藏在厨房 有几句藏在枕头下 有几句藏在午夜明灭不定的灯火里
-
伟大的长城! 这工程,虽在地图上也还有它的小像;凡是世界上稍有知识的人们,大概都知道的罢。 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
-
名言: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必兴天下之利, 除去天下之害。 句意: 具有仁德之心的人处理政事, 必定要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情, 革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情。 出处: 《墨子· 兼爱中》
-
作者: 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
-
梓州城池亭者,长史张公听讼之别所也〔2〕。徒观其岩嶂重复,川流灌注,云窗绮阁,负绣
-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也是李煜降宋幽囚时所作。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无半点藻饰,形同白话,却已“摄尽凄惋之神”(俞平伯语)
-
元君后辈先零落,崔相同年不少留。华屋坐来能几日,夜台归去便千秋。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若使吾徒还早达,亦应箫鼓入松楸。
-
还子无苦颜,羁人寡欢趣。宛马东道来,西风常反顾。予也塞鄙人,谬习从章句。会值好文时,凌风偶鸾翥。天路岂不廓,翱翔非所慕。华岳云台边,翳翳绕松树。其下盘茯苓,其上栖白鹭。归与依吾乡,延年而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