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论语·子华使于齐》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论语·子华使于齐原文鉴赏
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曰:“与之釜③。”
请益④。曰:“与之庾⑤。”
冉子与之粟五秉⑥。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⑦,衣轻裘⑧。吾闻之也:君子周凶、急不继富⑨。”
【注释】 ①子华:孔子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使:出使。 ②冉子:冉求。粟:小米。 ③釜:古代量名,容当时的量器六斗四升。 ④益:增加。 ⑤庾:古代量名,容当时量器二斗四升。 ⑥秉:古代量名,容当时的十六斛,五秉则为八十斛。 ⑦乘肥马:乘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 ⑧衣:穿。 ⑨周:同“赒”,救济。
【今译】 公西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斛。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肥马拉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叫做: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去锦上添花。”
【集评】 清·于光华论语集益:“两事合说,见圣人变化裁成处。以九百为多,故辞,非不受禄也。”“记原宪一段,正见周急之意耳。此文字余波处,竟有以辞与平对者,是尚可与言古人文字也乎哉!”
【总案】 本文选自论语·雍也,记述冉有为出使齐国的公西华的母亲请粟之事。公西华是富是贫,短文一开头并未显示出来。但在冉有为其母请粟之后,从孔子答应所给数量来看,公西华之母显然不是需要“周急”者。可是冉有不明孔子之意,不但“请益”,而且私下“与之粟五秉”,这才引出孔子所谓“周急不继富”的看法。孔子一贯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患寡而患不均”,提倡雪中送炭,反对锦上添花,可以说此文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全文的记述描写来看,孔子为人师不是强人所为,而是循循诱导,启而发之,这是真正的孔子性格。
-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
客有为齐王画者, 齐王问曰: “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 ① 于前,不可类之 ② ,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
-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麾下赖君才并美,独能无意向渔憔。 作品赏析泽州陈家宰廷敬曰:考《王思礼传》,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
-
五月入五洲,碧山对青楼。故人杨执戟,春赏楚江流。一见醉漂月,三杯歌棹讴。桂枝攀不尽,他日更相求。
-
欲食半饼喻 【原文】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1],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
-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
-
屈大均诗集中颇多咏物之作,大都“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者,非沾沾焉咏一物”(沈祥龙《论词随笔》)。
-
(外篇 在宥) 虽然处于无为的自然状态,可是这样的做,现得尊贵而高尚,就是合于天道了。 依人的思维而有所作为的工作,结果只有增添很多困惑,而遭来繁扰纷杂。这就是人伦之道之纂夺天心,由平静以致躁乱的主因
-
【注释】:这首词情景交融 ,深切自然,将秋夜的相思苦,羁旅愁,传神地勾画了出来。词境幽远清雅。是张辑的代表作之一。前三句 ,先写秋夕的风雨 。细雨飘洒在梧桐叶上,汇集到叶边,一点一滴,滴向空阶,滴向愁人的心上。这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景。可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