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同《游西陂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管同:游西陂记
管同
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西陂。陂自牧仲尚书之没,至于今逾百年矣,又尝值黄河之患,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无一存者。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路人指言曰:“此宋尚书手植树也。”
既入陂,至赐书堂,晤其主人,出王翚石谷所为六境图,尤展成,朱锡鬯诸公题咏在焉。折而西,有小屋一区,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
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是为记。
西陂是商丘市西南的风景胜地,有溪流竹树之美。因吏部尚书宋荦(字牧仲)曾在此建过一所别墅,作为晚年安居之所,故本文称之为“宋氏西陂”。他的这座别墅,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初名赐果园,后名乐春园,是西陂的主要景点。管同应商丘友人之约,同去游览,写下了这篇游记。
本文共分三段,第一段主要交代游西陂的时间和缘由,介绍西陂的景观概貌和兴废过程。作者是在嘉庆十二年(1807)四月三日,应商丘友人陈燕、陈焯之邀去游西陂的。当时,宋荦早已故去,西陂又遭黄河决口的灾害,宋荦西陂杂咏所描写的芰梁、松庵等胜景都已荡然无存,只有那蓊然青葱的数百株巨树还留在这荒芜了的风景区,传说这是宋荦当年亲手栽植的,作者不免触景感怀,但他没有说出来,而是默默地向前游览。
文章的第二段,写游西陂的见闻和感受。在进入西陂赐书堂,观赏宋荦友人、清初画家王翚所画的六境图和尤侗、朱彝尊的题咏之后,又在主人的引导下观赏了北宋为建造艮岳所搜集的太湖石。当时,宋荦以重金购来之后,请王翚按照绘画技法将这些奇石堆成假山,造型很美。可是,黄河水害之后,它已经残破不堪了。这历史的变化,使作者深为叹惋,一种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第三段,写游罢归来和作记的原由、感慨。作者在友人陈焯的提请下,为此次西陂之游写了这篇游记。最后所写的文字是生发议论,抒发感叹。以为当年的宋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宾客如云,景从响应,宾客与园林之胜,堪称盛美。可是,百年之后,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来游者在叹惋荒烟蔓草之外,更深感富贵无常。这发自内心的喟叹,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无情,暗示人生的意义不应过于看重利禄富贵,而应“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也就是说要致力于立德、立功、立言,以成不朽之业。这样的结尾,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
这篇游记可以说很能反映作者“劲气峻骨”的文风,语言朴实简练,体现了桐城派重在立意、不尚堆砌,崇尚简洁平淡的文学主张。
-
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
-
大溪口风雪(二首)其一残年容易感他乡,纵不闻猿已断肠。回首故园山万迭,满船风雪下瞿塘。其二北风吞峡一舟轻,雪里江声杂雨声。篷底细倾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品赏析[注释](1)天街:旧称帝都的城市。稣: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即酥油。[译文]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柔腻光
-
《桃花》咏桃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艳丽娇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
-
却 奁 (杂扮保儿掇马桶上 〔2〕 )龟尿龟尿,撒出小龟;鳖血鳖血,变成小鳖。龟尿鳖血,看不分别;鳖血龟尿,说不清白。看不分别,混了亲爹;说不清白,混了亲伯。(笑介 〔3〕 )胡闹,胡闹!昨日香姐上头
-
善始善终善始非善终不可,能善始而不能善终者,必遭失败。譬如玩球:甲方两人,若打乒乓(球戏)。在最初的时候,甲方发球很猛,接球亦佳;
-
【注释】:原题:念奴娇 余在海上,慧云有词见寄,即步其韵,兼怀卧子白门、巢南汕头、刘三武林。
-
非烟亦非雾,羃羃映楼台。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
《早梅》是齐己的经典之作,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梅花的深情与赞美。诗中以“凄凄惨惨戚戚”来描绘梅花的姿态,表现了梅花劲节傲骨的形象,同时又以“依依惜别”来表达作者对梅花生命短暂的惋惜。通过对梅花的描绘,折射出作者自身的境遇,让读者产生共鸣。整首诗情感绵延,诗情画意,使我们感受到了梅花的傲然与坚强。正因如此,齐己《早梅》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令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