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咏桃花诗赏析
桃花咏桃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艳丽娇美的桃花自古就赢得人们青睐,以至由此引发出美好事物不必自我宣扬,终归会为人所激赏这一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准则。桃,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春季开花多为粉红色,品种繁多,从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开始,历代咏桃花诗篇颇多赞美之辞。“缀条深浅色,点露共一香。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唐 ·李世民)“一丛桃花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苏轼)特别是诗人将桃花比作佳人更是屡见不鲜。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人面桃花,咏物咏人,二者合一。自此而后人面桃花佳话流传。至于天宝遗事中所载唐明皇、杨贵妃于禁苑中植千株桃树,花盛开时,明皇摘桃花插贵妃头上,称此花最能助娇态,又为桃花增添了一段风流韵事。桃花在诗人笔下多是娇艳多姿,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女形象,令多少人流连忘情,浅斟低唱。而且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一美好的理想世界,桃花夹岸所在也正是人们追求的至真至美至善的所在,许多咏桃之作借此寄托了诗人们的政治理想。
当然,美的桃花,青春的象征,理想的所在都是相对而言,也有诗人对此颇有微词,李白就说桃花“偶蒙东风荣,生此艳阳质”远不及松柏高洁四时独立,显然有愤世之情,至于将桃花斥为轻薄,虽有别具一格之新,终也难免有偏颇之憾。好在桃红灼灼、融融春光,灿灿美色,亦花亦实,自有定论。
-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值:正逢。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聊:姑且
-
金代在大定明昌年间达到极盛,在此期,人民较少受到战乱骚扰,相对安居乐业;统治阶级也习惯于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生活。但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自卫昭王即位以后,蒙古成吉思汗崛起于朔漠,年复一年大举侵金。蒙军的铁骑踏破了金人歌舞升平的梦幻生涯,代之而起的是战乱频仍、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金代后期主持文
-
青骢一匹昆仑牵,奏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滚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
·张鷟· 郑仁凯为密州刺史,有小童告以履穿。凯曰:“阿翁为汝经营鞋。”有顷,门夫着新鞋者至。凯厅前树上有鴷鸟,遣门夫上树取其子。门夫脱鞋而缘之,凯令奴着鞋而去,门夫竟至徒跣。凯有德色。 〔选自《朝野佥
-
【题 解】这首词是辛弃疾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而作的。陈亮为人豪爽、力主抗金,是
-
古代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注释与译文
【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释与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及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从而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子女。当年孟子用此语劝说齐王推广恩惠,实行仁政。 参考文献 《孟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出处】唐杜甫《 兵车行 》。 【译注1】生个女孩,还可以嫁给邻 居;生了男孩,早晚会丧命沙场,埋于荒 草之中。比邻:近邻,街坊。 【译注2】 生女孩子到时候
-
首联先写漏声催促着天色破晓,像箭一般的飞快,后用“仙桃”代表宫内春景,点出景色醉人。这一联主要突出“早朝”。 颔联则分别写朝见时的仪仗和宫殿中的自然景观及气氛。春日和煦,旌旗上的龙蛇似乎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获得了生气,旌旗猎猎,龙蛇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和赞美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赞美之情的古诗,关于赞美的古诗词,描写赞美品质的有什么古诗。1.【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问淮水】 白居易 自嗟名利客,扰扰
-
樊增祥诗多达万余首,在古今诗人中也是少有的。他有集五十六卷,几 乎每到一地,即有一卷诗,可是,至今犹为人传诵的就只有这一首他青年时 代兴到随意之作《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