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老子·以道佐人主者章(原第三十章)》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老子·以道佐人主者章(原第三十章)原文鉴赏
以道佐人主者①,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②。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③。善有果而已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⑤,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⑥,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注释】 ①以:用。佐:辅助。人主:君主。 ②还:报应。③凶年:灾荒年。 ④有果:取得成功。 ⑤伐:夸耀。 ⑥壮:强盛。老:衰败。 ⑦不道:不合乎“道”。 ⑧已,死亡,衰亡。
【今译】 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依靠兵力称霸天下,用兵一定会遭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将会满目荒凉;大战过后,必有荒年。善用兵者只求成功,不敢以攻占国家而称强。胜利了不矜持,胜利了不夸耀,成功了不骄横,取得成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实现的,胜了不能逞强。事物兴盛了必定要走向衰亡,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道”的东西,不会长久。
【集评】 明·徐学谟老子解:“此章以用兵喻求道,惟主柔之为得也。”
【总案】 由于春秋战国之际,战争十分频繁,所以老子、孟子、墨子都有反战的要求。但是老子的反战与孟子、墨子又不尽相同。老子反战是因为战争本是“凶器”,其事好还,战争过后,不论胜负同样要遭到损失,但他在不得已情况之下还是要战的,并且要取得胜利(有果)。正因如此,老子一书中多次提到战争,并且将战争之术同治国之法、处世之法统一起来,为治国者提供胜利的法宝。难怪有人称老子一书是一部兵书(唐·玉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
《满江红·山居即事》是辛弃疾的一首抒发山居生活的词作。词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对官场失意的不满和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充满豪情和痛苦的心情。全词写景描写细腻,犹如如画,意境深远,展现了辛弃疾的旷达心境。这首词体富厚,意味深长,是辛弃疾的典型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 因为我口中所剩十七颗牙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常常作祟,使我受苦不浅。现在索性把它们拔光,犹如把盘踞要害的群匪剿尽,肃清,从此可以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这比
-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
-
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 “凤凰池”,指中书省。魏晋以来,中书令等官员掌管诏令文书等事物,能经常接近皇帝,深蒙宠爱,所以中书省被美称为“凤凰池”或者“凤池”。这里凤凰池应指萨都剌所在的翰林院。“弹练”,即弹奏琴、瑟等丝弦乐器,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闹花丛 清本衙藏板本《闹花丛》扉页书影 清初姑苏痴情士序刊本《闹花丛》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一名《闹花丛快史》。四卷十二回。题“姑苏痴情士笔”,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初。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
疏星牢落晓光微,残月苍龙阙角西。玉勒争间随仗入,牙牌当殿报班齐。羽仪虽接鸳兼鹭,野性终存鹿与麛。笑杀汝阴常处士,十年骑马听朝鸡。
-
【注释】:论及史祖达在宋词中的地位,他上承周邦彦,又受到同时代的前辈词人姜白石的影响,应属周姜这一流派。周邦彦秦观乃至柳永词都描写过歌妓,表现了对她们的同情,史达祖这首词气格浑成,完全可以跟前辈词人并列而不逊色。起三句写春晴时节柳花风中的来
-
[唐]于濆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