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阐《涉江赋(节选)》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庾阐:涉江赋(节选)
庾阐
发中州之曲泫,背石头之岩岨。溯晨风而遥迈,乘涛波而容与。于是时也,夕日将昏,天吴骇奔,阳侯漂海,若泛江豚。……尔乃云雾勃起,风流混淆。排岩拒濑,触石兴涛。澎湃洗渒,郁怒咆哮。回连波以岳坠,壑后土而川窅。总百川之殊势,集朝宗乎沧浪。注天波于析木,潋东极乎扶桑。体含弘而弥泰,道谦尊而逾光,齐山海以比量,冠百谷而称王,此则水之势也。
赋是一种长于铺陈排比精细周到地描摹事物的文体,如运用得不好,往往不免拖沓拉杂,事物特点与情感旋律便显现不出来。庚阐的涉江赋抓住了江水的特点加以描写,以豪迈的情感,有力的笔触,突出地刻划了江水的恢宏气势,同时又道出深刻的哲理。江水、人情、事理,相互辉映,融为一体。
开头四句,“发”、“背”、“溯”、“乘”四个动词简练有力地将潇洒激昂的人物直接置身于万顷波涛之中。作者没有琐细地去描摹涉江时的所见所闻,而以粗重的笔触涂抹出能反映江水汹涌之态的大动势、大色块。人情的奔放豪迈与江水的喧腾咆哮交织在一起,主人公内心激荡的感情与自然有力的声音、色彩、动感,给读者的心理带来强烈的震撼。
在这样的心绪下,作者透过江水的汹涌奔腾悟到了另一层哲理,即只有宽广的江水才能融汇百川,只有宽厚的胸怀才能参透人世的沧桑,只有虚怀若谷,谦和诚挚才能焕发出自身的光采,道理简单而深刻,为人处世、治国理家,莫不如此。
作者不是为说理而说理,而是在游览河山,娱情悦性的过程中,兴会所至,自然引发。物因情而生动,情因理而深刻,理因物而自然,这就不是山水的简单摹写,而是站在“人”的本体高度,观照出山水之美,悟出山水之外的东西。
-
已留旧政布中和,又付新词与艳歌。但是人家有遗爱,就中苏小感恩多。
-
唐备天若无雪霜, 青松不如草。地若无山川, 何人重平道。这首诗写得犹如格言,以对比
-
[宋]欧阳修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
-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
-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作品赏析返乡,过洛阳时作。注:1:铜駝:《洛阳记》:两
-
《惜红衣》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 ① 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 ② ”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 ③ 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④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
-
来信 鲁迅先生: 在《新闻报》的《学海》栏内,读到你底一篇《文学和政治的歧途》的讲演,解释文学者和政治者之背离不合,其原因在政治者以得到目前的安宁为满足,这满足,在感觉锐敏的文学者看去,一样是胡涂不彻
-
【注释】 选自《论语·学而》第四章。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自我反
-
相国镇束鲁,开合多英豪。羡子赋從军,壮思如波涛。当有非常遇,所得连六鳎故人孙复之,卧云生二毛。或作梁甫吟,秋风共呼号。翩翩草檄外,可与相游遨。益以夫子心,万物都一毫。此行名与节,须似泰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