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庄子·应帝王(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庄子·应帝王(节选)原文鉴赏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①,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②,曰::“人皆有七窍以食听视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注释】 ①时:时常,经常。 ②谋报:商量报答;德,恩惠,好处。
【今译】 南海之神名叫倏,北海之神名叫忽,中央之神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在混沌那里相会,浑沌对他们非常友善、倏与忽商量着打算报答浑沌对他们的厚待,说:“人都有眼、耳、口、鼻,用来吃、听、看、呼吸,只有混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来吧。”倏与忽每天给浑沌凿一窍,七天后,深沌死了。
【集评】 明·孙矿南华真经:“陡然撰出,真是奇绝,第是太险肆,不入雅境。”
清·林云铭庄子因:“凿窍说是报德,妙甚。”
清·宣颖南华经解:“天下,一浑沌之天下也;古今,一浑沌之古也。今日立一法,明日设一政,机智豁尽,元气消亡矣。从来帝王,除去几人,其余皆倏也,忽也,皆凿浑沌之窍,而致之死者也。”
又:“何以取名倏、忽而言其凿窍?帝王相禅,一事倏造而有,一事忽废而无。数番因革之后,淳朴琢尽矣。解此方知帝倏、帝忽取义之妙。”
又:“末一喻奇绝。以凿空之文,写难明之意,使人读之意消。”
清·陆树芝庄子雪:“自南海之帝以下,借喻指点,从反面托出,清言隽味,一往而深,正妙在不找正意。”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末用反掉之笔,撰出倏、忽、浑沌名目。南海、北海、中央地方,近取诸身,喻言之至精至妙者。……然则浑沌之窍,非倏、忽凿之也,自凿焉耳。七日而混沌死,险语足以破鬼胆。奇文,妙文。”
【总案】 倏、忽为浑沌凿七窍而导致浑沌之死,说明统治者今日设一法,明日立一政的所谓有为而治,是人民受灾受难的祸根。庄子以“有为”而治所招致的恶果,反证自己“无为”的主张,认为只有“无为”,才能使天下真正安宁。
这则寓言,揉合神话传说,调遣鬼神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服务,想像奇诡,构思独特,在先秦寓言中,堪称奇绝。
-
【生卒】:1932—【介绍】: 日本内向派*作家。生于朝鲜咸镜南道。战后回原籍福冈县。1953年入早稻田大学俄文科。1955年,处女作《红与黑
-
陋巷乘篮入,朱门挂印回。腰间抛组绶,缨上拂尘埃。屈曲闲池沼,无非手自开。青苍好竹树,亦是眼看栽。石片抬琴匣,松枝阁酒杯。此生终老处,昨日却归来。
-
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
-
蜀道难李白【原文】噫吁嚱[1],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3]。西当太
-
刘珏 隐侯何处觅 ① ,家在水云边。 鹤瘦原非病,人间即是仙。 诗题窗外竹,茶煮石根泉。 老我惟疏放,新图拟巨然 ② 。 【注释】 ①隐侯:南朝宋诗人沈约,字休文,武康(今属浙江)人。入梁拜尚书仆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考历届古诗词默写,内容包括默写古诗词的历届高考题目有什么,历届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题,在哪能找到历年高考的古诗文默写题。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
作者: 赵春芹魏惠明 【原诗】:春眠不觉晓(2),处处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作品赏析【注释】:玉垒:玉垒山,在今四川省汶川、茂县之间。北极:北极星
-
贫家无门禁,然童女倚帘窥幕,邻儿穿房入闺,各以幼小不禁,此家教不可为训处。|什么意思|
《贫家无门禁,然童女倚帘窥幕,邻儿穿房入闺,各以幼小不禁,此家教不可为训处。》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同月 人民解放军第21、30、63、64、65、66、68、69、70军组成
同月 人民解放军第21、30、63、64、65、66、68、69、70军组成 : 1月,原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为人民解放军第21军。军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康志强。该军下辖第61师、第62师、第63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