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唐宋八大家·六国论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唐宋八大家·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67],窃怪[68]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69]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70]之计;盖未尝不咎[71]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72],而见利[73]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74]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75],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挡强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76]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挡秦,而天下之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挡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77]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78],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67]世家:指史记中记述诸侯王的家世兴衰的传记。六国在史记中专列“世家”记述。

[68]窃:私下。怪:意动用法。

[69]山西:战国秦汉时,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即关西。秦国地属山西。

[70]自安:保全自己。

[71]咎:责备。

[72]虑患:对祸患的考虑。疏:疏忽。

[73]见利:对利害的见识。

[74]山东:战国秦汉时,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即关东,也指秦以外的六国。

[75]刚:今山东宁阳。寿:今山东郓城。皆齐国领地。

[76]折:折服,屈服。

[77]出身:挺身而出。

[78]伺其隙:利用六国间的矛盾。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里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各国争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兵,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他们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机,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

【解析】

本文可与苏洵的六国论并读,二者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洵文着眼于政治形势,批评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势,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能联合抗敌,却互相残杀。

苏辙开宗明义,认为六国本可“自安”,然谋臣武士考虑太粗疏太浅陋。随后论及韩、魏两国地理位置的重要,认为“秦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这种语意反复,极言韩魏之重要,因此作者强调必须“厚韩亲魏以摈秦”,但六国之士目光短浅,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放弃韩魏,给秦国开了方便之门,灭亡的悲剧便不可避免了。

全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中心突出,从大处着眼,高谈阔论,论长说短,颇有战国谋士纵横捭阖之风。

猜你喜欢
  • 白居易《重答汝州李六使君见和忆吴中旧游五首》全诗赏析

    为忆娃宫与虎丘,玩君新作不能休。蜀笺写出篇篇好,吴调吟时句句愁。洛下林园终共住,江南风月会重游。[先与李六有此二句之约。]由来事过多堪惜,何况苏州胜汝州。[李前刺苏州,故有是句。]

  • “尔等读书,须求识字”注释、译文和评析

    尔等读书,须求识字。或曰:“焉有读书不识字者?”余曰:“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悌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自入塾时,莫不识此字,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童而习之,白首不悟,读书破万卷,

  • 白居易《重到渭上旧居》全诗赏析

    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十年方一还,几欲迷归路。追思昔日行,感伤故游处。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因惊成人者,尽是旧童孺。试问旧老人,半为绕村墓。浮生同过客,前后递来去。白日如弄珠,出没光不祝人物日改

  • 刘禹锡《游玄都观》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游玄都观》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篇之一,描绘了游览玄都观的壮丽景色。诗中充满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怀古之情,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刘禹锡运用生动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文章通过解析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游玄都观》以其独特的诗意和深刻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 用人智慧

    【3229】用人智慧(高玉敏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2万字,2017年8月第1版,48元)△共八篇:1 内圣外王:①用人先修己;②修己以明德为先;

  •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名句】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雷塘: 隋惕帝曾带兵平陈,统一了天下,可是他后来为非作歹,暴虐无道,行幸扬州,被宇文化及杀死,葬吴公台下。唐时改葬于雷塘,在扬州市北十五里雷塘南平冈上。句意:

  • 古诗《休上人怨别》赏析解读

    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 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露彩方泛艳,月华始徘徊。 宝书为君掩,瑶琴讵能开? 相思巫山渚,怅望阳灵台 ① 膏炉绝沉燎 ② ,绮席生浮埃。 桂水日千里 ③ ,因之平生怀。 江淹

  •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全诗赏析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赤甲白盐

  • “贪小失大”的意思,出处,故事

    指贪图眼前的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失去了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源自北齐·刘昼《新论·贪爱》:“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春秋时期,在今天的四川一带有一个蜀国。蜀侯是个贪得无厌、目光短浅的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名句】苟日新 ① ,日日 ② 新,又日新。 【注释】①苟日新:苟,如果;新,本意是指洗去身上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为思想上、精神上的弃旧图新。②日日:天天,每天。 【释义】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