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极乐寺纪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明中叶以后,由于阳明学派、泰州学派、李卓吾“童心说”等新学派、新思潮的出现,强调对感官享受的追求,而在文学作品中,则呈现出了人的心灵舒展、才情飞扬的美学特征和直抒胸臆、平易近人的风格特点,袁宗道的这篇极乐寺纪游,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思潮的某些特征。
极乐寺,位于北京城外西山一带,后遭火焚。宗道在京为官,闲暇之日与弟宏道(中郎)、友黄思立等人结伴相游,情致所至,遂成这一佳构。
文章虽名为极乐寺纪游,然而为了更好地抒发胸臆,作者较侧重于记述整个“游”的过程。文章开首从高梁河写起,叙述高梁河从西山深涧而来,经高梁桥,往玉河而去的流向,以下境界渐开,写河水明净清澈,河道蜿蜒曲折,远望之如千匹白练,分外宜人;微风过处,涟漪阵阵,近观之如罗质纹纸,惹人情思。这段描写给人以洁净、轻盈、灵巧、舒展的感觉。这与其说是作者为描写极乐寺作铺叠,到不如说正是高梁河这种舒展飞扬的风貌引起了作者的共鸣,而成为创作这篇文章的楔子。以下作者顺势而来,先由水而堤,写“堤在水中,两波相夹”,堤上柳枝袅袅,绿树成行,而高梁河北岸那众多的佛寺、道观,朱门绀殿,各呈其彩,且庙宇连绵,横亘数十里。接着作者又把目光转向高梁河对岸“攒簇”的远树,写得高下有致,且“间以水田”,富于立体感。写西山,则谓之如美人螺髻,“出于林水之间”,又自有一种朦胧之美。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一句,使文章呈一转折,但又不显得突兀,既点明极乐寺方位,又带出高梁桥与极乐寺的关系。接下去写寺周景色,路径清出,绿荫如盖;而殿前松树,鲜翠嫩黄,高大粗壮,生机勃勃,令人赏爱不绝。写到这里,纪游已经结束,因而即景抒怀,倾吐长隐山水,了却“山水一段情障”的平生夙愿,表现出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意识,山水感情。
-
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浪足浮纱帽,皮须截锦苔。江边地有主,暂借上天回。
-
从新哲学所见的人生观 艾思奇一 人生观的主观性提到人生观的问题不能不使我们想起十年前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论
-
昨天看电视,有位学者讲座《红楼梦》,讲到王熙凤时妙语连珠。他认为王熙凤是荣国府里最有经济头脑,也是最不容易的一个女子。学者感慨万端
-
词写春夜怀人,深情款款,摇曳多姿。上阕写一见钟情的感动。“太妖娆”,足见倾心爱慕之甚。歇拍两句又是极限化的描写,强调极端的陶醉之情和拼死拼活的行为。下阕写别后的思念和渴望。春夜悄悄且迢迢,夜空高深莫测,美人是仙女,遥不可及,现实中不能相
-
本文先从永州的全景全貌着笔,各个方向山水如画,“皆永中幽丽奇处也”。而后通过宾主之间的对比和映衬,突现出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袁家渴的景物。水有声,山有色,枝干扶疏,花叶摇曳,参差错落,色彩斑驳。
-
《满招损,谦受益。》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老王上高中和大学时喜欢打乒乓球,水平不低,参加工作之后一直没有放下,这成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随着职务不断提升,他走到哪儿,就把这个
-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专门吟咏幼女(含少女)的诗作数量不多,但这类诗作大都写得富有诗趣,颇具特色。西晋著名诗人左思的《娇女诗》可谓中国古代最早写少女情态的妙诗。此诗极尽铺陈之能事,着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小女“纨素” 与大女“蕙芳” 逗
-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描绘了美丽的春天景色,翻译为“Apricot Blossoms at North Fort”. 诗中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花朵者的悠然自得、欣赏春天的感受。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传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脉动。文中虽然表达简洁,但每个字句都精选,给人一种画面感受。总之,这首诗美妙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并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的情感共鸣。
-
濯缨石江边一片石,何人向濯缨?只见江边石,不见石上亭(2)。怪哉此石贞如沆(3),不在沧浪在烟瘴(4),太华莲岳未许扳(5),罗浮曰观差同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