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濂《山满堂观柳》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高濂:山满堂观柳
高濂
苏堤跨虹桥下东数步,为余小筑数椽,当湖南面,颜曰“山满楼”。余每出游,巢居于上,倚栏玩堤,若与檐接。堤上柳色,自正月上旬柔弄鹅黄,二月娇拖鸭绿,依依一望,色再撩人,故诗人有“忽见陌头杨柳色”之想。又若截雾横烟,隐约万树;欹风障雨,潇洒长堤,爱其分绿影红,终为牵愁惹恨。风流意态,尽入楼中,春色萧骚,授我衣袂间矣。三眠午足,雷滚花飞,上下随风,若絮浮万顷,缭绕歌楼,飘扑僧舍,点点共酒旌悠扬,阵阵追燕莺飞舞。沾泥逐水,岂特可入诗料,要知色心幻影,是即风里杨花。故余墅额题曰“浮生燕垒”。
高濂爱游赏,尤爱西湖清景,因在西湖筑别墅,常游其中,“高朗其怀,旷达其意,超尘脱俗,别具只眼,揽景会心,便得其趣。”(四时幽赏录序)所以筑楼湖上,实如文中所言,其目的是便于出游时更好地领略自然清景。山满楼在苏堤跨虹桥东,是观赏苏堤风景的佳处,诸如六桥卧波、瑞云浮月、桃花夹道、烟柳弄晴,都可收揽眼底。作者四时游赏,自然领略风情无限,而此篇专述苏堤烟柳,可说是从山满楼观景画框之中勾描出的一幅特写。
烟柳画桥,这已是宋词中写过的西湖景致,也是西湖最富特征的景观之一。在自然景观中,一草一木,均可观赏,而于柳景,因风韵独具,婀娜多姿,文人墨客咏写不断,历代都有名篇佳句。而在咏柳作品中,所写柳景皆与人情相系,因而柳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依依惜别之情,或者深闺幽怨、惜春伤怀之意。高濂此处写柳,既有传统的柳态人意,但又机杼自出,别有新意。他先言柳芽才黄,继之写它依依成然,其色撩人。显然,它撩起的乃是一片淡淡的春愁,这春愁又是来自对依依垂柳的遐想以及柳树在文人诗客长期咏写中被赋予的特性。更何况,如苏堤之柳,累累无数,弥漫着烟云轻纱。会当薰风吹过,飘拂万缕,密雨斜侵,披拂长堤。虽说衬水映花,奇妙无限,毕竟迷迷茫茫,仿佛无涯无际。而山满楼处在堤外,高濂置身楼中,纵目堤上杨柳,尽入眼底。从楼到柳所存在的一段空间距离,原只是一种自然因素,但在观景之中这种距离却又化为一段心理距离,从而使得作者有了某种静观的可能性。恰是由于静观,所以才会理解到柳意的无限美感,但觉得此中满是潇洒风骚,如同万千情趣,尽入怀中。苏堤之柳,处于景繁人多之地,因而随风起处,柳絮扬花,“缭绕歌楼,飘扑僧舍”,更“点点共酒旌悠扬,阵阵追燕莺飞舞。”真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一番情趣,不知牵连了多少意绪、多少情怀。可是,柳絮虽实,其情虽真,“可入诗料,”然终究是“风里杨花”,变幻难测,飞逝之间,宛然有“色心幻影”的人生虚幻之感。这或许正是柳色飞絮所映照出的生命意识。由此再返观高濂之所谓“高朗其怀,旷达其意,揽景会心,便得其趣”,这中间的超尘脱俗之意,映现出的是他那参破世尘,顿悟至境的明净心境。
-
书画收藏者中许多人贪图虚名,偶尔传言是锺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人的书画作品,则不辨真伪争先购买,这种凭耳朵鉴赏的被称之为“耳鉴”。
-
《毋为财货迷,毋为妻子蛊,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毋为财货迷,毋为妻子蛊,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明·吴麟徵《家诫要言》,迁善崇德类名
-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 作品赏析此公往鄜省家,在道时作。梁简文帝有《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张说有《十五夜御前口号》,口号
-
鞋匠与财主一个补鞋匠从早到晚哼着歌,他的曲调明快、欢乐。他的快活也感染了别人,听到这歌声,人们的心情都欢快起来。他比古希腊七圣人中的
-
【4857】数字思维(〔葡〕阿林多·奥利维拉著,胡小锐译,中信出版社,28 2万字,2020年1月第1版,69元)△12章:快速奔跑的红皇后;技术的
-
满卷玲珑实碎金,展开无不称人心。晓眉歌得白居易,貌卓{两字左均加兀}卢郎更敢寻。
-
作者: 陆机 【原文】:余每观才上之所作,窃有以得其
-
[宋]王安石言失于须臾,百世不可除。行失几席间,恶名满八区。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
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数峰
-
部编版六上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部编版六上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内容包括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字词解释、诗文翻译,四年级第一课的教案古诗词三首,小学语文四几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你别动我的心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