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原文赏析及翻译
曹刿论战 全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
间(jiàn 见):参与。
牺牲:祭祀时供献的猪牛羊。
信:诚。谓祭祀必以诚。
孚(fú 福):取信于人。
情:实情。
忠之属:此谓尽心于民的一类事情。
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北。
曹刿论战散文篇名。见左传·庄公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叙齐、鲁长勺之战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通过分析国情,肯定庄公取信于民可以一战。战时,曹刿正确把握反攻、追击时机。战后补叙其战略见解。全文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描写上采用对话、衬托、补叙等方法,逐层推进,显得生动活泼。清林云铭评:“以‘远谋’二字作眼,……步步详审持重处,皆成兵机妙用。”(古文析义卷一)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由于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和他争夺王位,因此发动了一场攻打鲁国的战争。这就是春秋时代所谓的长勺之战。这次战役,强大的齐国反而被弱小的鲁国打败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左传的记载,突出地说明了鲁国之所以战胜的原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卓越的人物,他就是曹刿。
曹刿前人多认为就是曹沬,但说法不一。史记·刺客列传曾记载齐鲁两国在柯地会盟时,曹沬以匕首劫持齐桓公归还侵鲁土地的故事,写得虎虎有生气,与左传所写的曹刿的气概非常逼似。“刿”与“沬”音相近,极可能是同一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管子、荀子、战国策、国语、史记等书所载齐鲁之事,互有不合处,疑窦不少。看来曹刿(曹沬)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史家之笔与民间传说交糅在一起的。这些情况说明,曹刿确实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齐军压境,鲁庄公准备迎战的关键时刻,曹刿请求见庄公。在这之前,曹刿的乡人曾劝阻他说:“让那些肉食者去考虑对策吧!你何必参与进去呢?”“肉食者”为习语,是当时人们对权贵的代称。不说当官的而说成是“食肉的”,本身就很有点嘲讽的味道。乡人的看法当然是消极的,反映了当时的世俗之见,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完全合拍;同时也透露了一般人民与权贵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这就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侵投下了一束阴影。对此,曹刿开门见山地指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充分表达了他对那些尸位素餐、误国偾事的权贵们的蔑视。在当时那是很少有人敢于这样说的。这说明曹刿是一个热血男儿,在国家危难之机,敢于挺身而出,献策出力。曹刿的态度显然很积极,与乡人之说是大相径庭的。文章起笔陡峭,显得跌宕有力,轩昂不群。
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得既条理分明,又错落有致。曹刿劈头先问:凭什么条件进行这场战争?从战略上来讲,这个提问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庄公接连回答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是对贵族统治阶级来说的。第二个条件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这是对天地神灵而言。这两条都被曹刿否定了。只有第三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得到了曹刿的肯定。如果冤案太多,怨声载道,不能取信于民,怎么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呢?所以民心的向背,至关重要。曹刿的注意力只集中到人民的身上,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对话显示了曹刿与庄公见识之高低,使“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观点得到了具体的验证。这说明曹刿参与这次战役该有多么重要!
曹刿不仅勇于提出意见,而且积极要求参战。这就使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血肉饱满,奕奕动人。在交战中,曹刿两次阻止了庄公的轻举妄动;而当认为“可矣”之时,才让庄公击鼓冲锋或追逐败退之敌。然而文章只有可、否之辞,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这是因为在紧张的战斗中,无暇多言;因而巧妙地形成了“悬念”,为下文的释疑解惑埋下了伏笔。这段文字,只是通过曹刿短促的语句和敏捷的动作,就生动地勾勒了人物的特征,渲染了战争的气氛。剪裁精当,笔墨可谓精练之极。
直到战斗结束,庄公还弄不清取胜的原因,这又一次说明庄公的懵懂,肉食者之不能远谋,与曹刿的精明机智更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刿对庄公的解答,是这次战役之所以取胜的最好总结和说明。这画龙点睛之处,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总之,士气和战机,在军事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乘“彼竭”之虚,奋“我盈”之威,故能克敌致胜。同时,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方可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曹刿仔细观察到齐军败退时“旗靡辙乱”的情景后,才让庄公乘胜追击。兵不厌诈,在战争中必须高度警惕,慎重从事。结合取信于民、得到人民支持的先决条件,可以看出,曹刿的战略思想确有指导意义。曹刿的解说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语气舒缓而充沛,反衬了前段行文节奏之短促,而与战后宽松的环境和喜悦的心情完全吻合。韩愈有言:“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左传的文字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个特点。
本文有叙有议,叙中有议,议中有叙,相得益彰。全文只有二百二十余字,记叙了一桩有始有末的战争故事,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战略思想,这是很不容易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古文观止的编者加上去的,很有道理。因为它始终以曹刿的言论贯穿全文,中心突出,桴鼓相应,无一处无照应,无一处有破绽。
-
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政化平如水,皇恩断若神。时时用抵戏,亦未杂风尘。 作品赏析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①,每蒙天一笑②,复似物皆春③。政比平如水④,皇明断若神⑤。时时用抵
-
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西檐竹梢上,坐见太白山。遥愧峰上云,对此尘中颜。
-
杜甫的诗《白帝》是一首描写巴山白帝城的咏史之作。诗中杜甫以出色的笔触描绘了白帝城的雄伟壮丽,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命运。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16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是一首值得深入品味的杰作。
-
【4861】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中央文献出版社,7 4万字,2020年5月第1版,23元)△
-
韩退之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大父利贞,有名玄宗世,为御史中丞,
-
八上课外古诗词观刈麦(鲁教版语文八上课外古诗词有一首观刈麦要八首诗的内容)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上课外古诗词观刈麦,内容包括鲁教版语文八上课外古诗词有一首观刈麦要八首诗的内容,《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观刈麦》赏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
-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二》。 【译注】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全诗】 月下独酌其二 [唐] 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
现代散文体裁中的一个类别。即文艺性的通讯报告,属于文学与新闻的边缘性体裁。 报告文学的原始定义是“艺术报告”。这是捷克著名记者基希提出来的。他认为,报告文学是“基于事实材料所写的速写”。1920年,基
-
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色为天下艳,心乃女中郎。自言重不幸,家破身未亡。人各有一死,此死职所当。忍将先人体,与主为疣疮。妾死主意快,从此两无妨。愿信赤心语,速即白刃光。南郡忽感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①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② ,喟然而叹 ③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④ 。言偃在侧曰 ⑤ : “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⑥ ,与三代之英 ⑦ ,丘未之逮也 ⑧ ,而有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