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林《以史学家的态度写《书法菩提》》
写笔记小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设想,就是以另一类书法史的形式,写书法菩提系列,写书法家人性的丑和美,书法家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仅从题目上看,就明白这个系列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但又和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不同,因为我的设想是,这些小说既要有广阔的民族文化背景,还要有深刻的现代意识,我姑且称之为文化历史小说吧。目前,书法菩提系列的第一部金明池洗砚已在书法报连载并已结集出版。夷门书法人物是第二部,已经完稿。第三部宋朝官印正在创作。
从整个大的框架来说,书法菩提系列从7500年前的贾湖刻符也即中国文字的起源开始,一直写到民国,以笔记小说的形式,再现中国书法这一民族精粹文化的演变史,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家的人性史或精神史。
我的书法菩提系列笔记小说的创作,不同于姚雪垠、二月河们的历史小说创作。我要于现行的历史小说创作之外,再开辟出一条新的历史小说写作的路子,也就是前面说的新文化历史小说。放到目前的文学创作的背景下,这尚属于一个新的领域。
因为写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表达手法上,自然要用最传统、最民族的表现形式。我选择了笔记小说。笔记小说篇幅短小,表达灵活,又具有小说的一切特性,更重要的是笔记小说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里边。而且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中国人喜欢阅读短小而精粹的诗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六朝志怪到明清笔记小说,都很短小。但现在人们记住的,还是这些。红楼梦等古典四大名著,虽说都是鸿篇巨制,但也是章回的,分成了一个个小的单元,也可以看成是系列的组合。
由此看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单从形式上看,“短和小”两个字就可以涵盖了。这无疑得继承。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重续笔记小说这一中华民族的文脉。而小小说这一新的文体,是弘扬传统文脉的最好载体,尤其是系列小小说的创作,无论是从作者或者读者的角度看,都具有巨大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是小说发展的一个趋向。实践证明,系列小小说可以说是继往开来,是最符合国人阅读习惯的,紧跟时代步伐的,而且是与中国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学表现形式。
毫无疑问,笔记小说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直至今日,笔记小说的文学意义和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
我写文化历史笔记体小说,是像历史学家那样对待历史的。在我的行文里,你看不到演绎的成分,更没有荒唐的戏说。我是在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通读中国正史,还要去阅读大量的野史和笔记来佐证它。我要做的,仅仅是从人性的空间来开掘历史人物,使他们从历史沉寂的故纸堆里重新活泛起来。
-
作者: 徐寅 【原文】:六国血于秦,秦皇还化尘,尘惊
-
[古巴]卡斯特罗 为祖国而死就是永生。 【演讲词】 诸位法官先生: 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辩护律师得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工作;也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被告遭到过这么多的严重的非法待遇。在本案中,辩护律师和被
-
唐·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2;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3。而浮生若梦4,为欢几何?古
-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读史方舆纪要》原文鉴赏
-
学之言觉也,以先觉觉后觉;学之言效也,以后人师前人。|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学之言觉也,以先觉觉后觉;学之言效也,以后人师前人。》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太华之松千岁青,尝闻其下多茯苓。地灵山秀草木异,往往变化为人形。神仙不欲世人采,覆以云气常冥冥。台郎何年得真诀,服饵既久毛骨清。汝阳昔见今十载,丹颜益少方瞳明。郡斋政成罇俎乐,高谈日接无俗情。诏书忽下
-
作者: 王立群
-
作为徐州太守的苏轼,记述到雾猪泉祈雪的情景。也是一首次韵好友舒尧文的和诗。祈雪虽为迷信活动,说明作者当时思想的局限性,但也体现了苏轼的忧国忧民思想。
-
欲语凝噎!叹人生苦短,逝水流年。浊酒一杯问苍天,何日复少年?却笑,寒梅孤影水清浅,秋月无语自阑珊。此生已伴残阳去,却无留恋在人间。何苦再少年!
-
尚同上是一篇先秦散文的作品,以下是该作品的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全文如下: 尚同上
尚贤•尚同上•尚不贤。为此六年矣。今尚何如?尚不改! 尚同而析焉,尚入而出焉,皆其人也。贤同而污焉,不污同矣,所谓不学一言,不行一步者,皆非其人也。 注释如下: 尚同上:此处指的是“尚贤”,即推崇、追求贤者。 尚贤•尚同上•尚不贤:指的是推崇贤者和平凡人一样,也推崇不贤者。 六年:意味着长时间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