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同上”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尚贤•尚同上•尚不贤。为此六年矣。今尚何如?尚不改! 尚同而析焉,尚入而出焉,皆其人也。贤同而污焉,不污同矣,所谓不学一言,不行一步者,皆非其人也。
注释如下:
尚同上:此处指的是“尚贤”,即推崇、追求贤者。
尚贤•尚同上•尚不贤:指的是推崇贤者和平凡人一样,也推崇不贤者。
六年:意味着长时间的坚持,虽然过去已经六年,但是作者仍然继续坚持。
尚:指的是追求、推崇。
何如:指的是如何,如今的状态如何。
同而析焉:指的是推崇贤者的人们因为各自的个性和见解而分道扬镳。
入而出焉:指的是某人进入某个圈子、团体后,最后又脱离了其中。
贤同而污焉:指的是贤者和普通人一样受到污染。
不污同矣:指的是不受到污染。
不学一言,不行一步者:指的是那些不学习知识,不付诸实践的人。
非其人也:指的是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贤者。
翻译如下:
尚贤同普通人不同。我推崇贤者已经有六年了。如今推崇贤者的情况如何呢?并没有改变!推崇贤者的人们团结一致,但是又分道扬镳;进入贤人的圈子后又离开。贤者们和普通人一样受到污染,但是没有受到污染的人们,并不是真正的贤者,他们不学习知识,不付诸实践。
点评赏析如下:
这篇文章强调了尚贤的重要性,并且批评了那些只嘴上尚贤而不付诸实践的人。作者指出,真正的贤者应该经历长时间的坚持,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不是随波逐流。并且,作者认为那些只看中表面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贤者。这篇文章通过明确的对比,呼吁人们真正尊崇、追求贤者的道德标准。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①;腐巧余财②,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③,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④,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⑤。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⑥,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⑦。上同而不下比者⑧,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⑨,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⑩,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者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
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11),则灾犹未去也(12)。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13),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14),请以治其民(15),譬若丝缕之有纪(16),罔罟之有纲(17),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注释】 ①相劳:互相协作。劳,劳动。 ②腐㱙:同腐朽。 ③乎:于。 ④辩:同辨,识别。 ⑤正长:即长官。 ⑥而:犹与。 ⑦傍:通访。 ⑧比:即同的意思。 ⑨里:乡以下的行政单位。里长:一里的行政长官。 ⑩若:你、你们。 (11)而:应为“夫”,发语词。 (12)灾:灾难。 (13)天:应为“夫”。溱溱:频频,不断。 (14)五刑:指墨、劓、荆、宫、大辟五种刑罚。 (15)请以治其民:应为“以治其民”,“请”字是衍文(从俞樾说)。 (16)丝缕:成缕的丝线。纪:把丝一绺一绺分开来的总绳。 (17)罔:同网。罟(gu音古),也是网。
【今译】 墨子说:古代人类刚产生,还没有政治刑法的时候,人们所说的各不相同。这样,一个人就有一种道理,两个人就有两种道理,十个人就有十种道理,人愈多,其所谓的道理也就愈多。人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而批评别人的道理,因而就互相指责对方不对。于是在家里父子兄弟间生出怨恨,使家庭离散,不能互相团结和睦。天下的老百姓,都用水火毒药,互相损害,即使有余力,也不能互相协作;有多余的钱财,也不能互相分享;把好的道术隐藏起来,不拿来互相教育。天下之混乱,就象禽兽一样。
明白了天下之所以混乱,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因此,选择天下的贤能者,立为天子。天子确立了,因为他的力量不够,又选择天下的贤能之士,立为三公。天子和三公都设立了,因为天下广大,远国异乡之人,对于是非利害的区分不可能逐一知道得很清楚,因而又划分为许多国,建立诸侯,设立国君。诸侯国君设立之后,因为他们力量不够,又选择国内的贤能之士,设立为行政长官。行政长官设立以后,天子就向天下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你们不论听到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拿来报告上级。上级认为是对的,大家一定要听从;上级认为不对的,大家一定要反对。上级有过失,就加以规谏;下面有好的,就去查访而加以推荐。与主上协同,而不在下属间结党偏袒,这是上级所奖赏,下面所称赞的。假如不论听到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报告上级,上级认为对的不认为对,上级认为不对的不认为不对,上级有过失不劝谏,下面有好的不了解不推荐,为下级袒护而不与上级协同,这就是上级所责罚,老百姓所非议的了。上级用这一原则进行赏罚,就能洞察下情而符合实际。
因此,里长是一里范围的仁人。里长向一里的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不论听到好的还是不好的,一定要报告乡长,乡长认为是对的,一定都认为对;乡长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认为不对。去掉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乡长的正确言论;去掉你们的不良行为,学习乡长的优良品行,那么一个乡有什么理由还会混乱呢?考察这个乡之所以治理得好,是什么原因呢?唯一的一点就是乡长能统一全乡人的意愿,所以乡就治理得好。
乡长,是一乡范围内的仁人。乡长向全乡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不论听到好的还是不好的,一定要拿来报告国君,国君认为对的,一定都要听从;国君认为不对的,一定都认为不对。去掉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国君的正确言论;去掉你们的不良品行,学习国君的优良品行,那么一个国家有什么理由还会乱呢?考察一个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什么原因呢?唯一的一点就是国君能统一全国人的意愿,所以国家治理得好。
国君,是一个国家的仁人,国君向全国百姓发布政令,说道:不论听到好的还是不好的,一定要拿来报告天子,天子认为是对的,就认为是对的;天子认为不对的,就认为不对。去掉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天子的正确言论;去掉你们的不良行为,学习天子的优良品行,那么,天下有什么理由还会乱呢?考察天下之所以治理得好,是什么原因呢?唯一的一点就是天子能统一天下人的意愿,所以天下治理得好。
天下的老百姓,都向上统一于天子。如果不向上统一于天子,那么灾难就还未完全去掉。现在天刮着大风,下着暴雨,连日不止,这就是天用来责罚老百姓不向上统一于天子。所以墨子说:古代圣王设立五种刑罚,用来治理人民,就象丝线有纪、网有纲一样,是用来收捕天下那些不向上统一于上级的老百姓的。
【总案】 墨子尚同有三篇,这是上篇。“尚同”是墨家主要的政治思想之一。所谓“尚同”,就是强调在下位者的思想认识、言论、行为,要向上统一于在上位者。里统一于里长,乡统一于乡长,国统一于国君,天下统一于天子。要求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并以在上位者的是非为是非。认为只要这样统一,就能达到天下的治理。反映了墨家希图通过“尚同”而达到天下大治的一种理想。在写法上,先确定一个原则或前提,然后层层推演。原则就是“尚同”。这个原则是从政治治理的经验和需要上总结出来的:在人类初生,没有政治刑法之时,人们看问题各不相同,各自强调自己的道理,而指责对方不对,于是天下混乱。因此要“尚同”:一切以上级的意见为准,人人遵守。原则确定之后,再从小到大,由下至上,逐一推演:由里长开始,向百姓发布政令,要人人都向乡长看齐;接着由乡长向百姓发布政令,要人人都向国君看齐;再接着由国君向全国百姓发布政令,要人人都向天子看齐;最后是天子统一天下人的意愿,百姓都向上统一于天子。利用演绎法层层推论,不忌文字语意的重出,尽量做到极言尽意,而又条贯清楚,逻辑严密。
-
一大舅考进城里当了老师,本来跟挂职不沾边,跟村里沾边的事也很少。村里如果谁家孩子被警察抓了,或者因某事吃了官司,需要找个明白人时,
-
【原题】:有荐胡仁叔历阳令者仁叔以诗送知已暇日杨德润录以示予因次其韵
-
不知造化初,此山谁开坼。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速驾畏岩倾,单行愁路窄。平明地仍黑,停午日暂赤。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与时忽开闭,作固或顺逆。磅礴跨岷峨,巍蟠限蛮貊。星当觜参
-
燕居笔记 明万历大盛堂李澄源刊何大抡编集本《燕居笔记》扉页书影 摘趒轩刊冯梦龙编集本《燕居笔记》正文书影 明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选集。二十二卷。题“明叟冯犹龙增编,书林余公仁批补”。冯犹龙即冯梦龙,显系
-
老来生计君看取,白日游行夜醉吟。陶令有田唯种黍,邓家无子不留金。人间荣耀因缘浅,林下幽闲气味深。烦虑渐消虚白长,一年心胜一年心。 作品赏析七律《老来生计》作于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居洛阳时。这两句是说,人
-
相送欲狂歌,其如此别何。攀辕人共惜,解印日无多。仙掌云重见,关门路再过。双鱼莫不寄,县外是黄河。
-
宠佳丽。算九衢红粉皆难比。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盈盈秋水。恣雅态、欲语先娇媚。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风流事、难逢双
-
适合朗诵的豪放古诗词4分钟(适合朗诵的古诗文,不要常见的,三四分钟左右)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适合朗诵的豪放古诗词4分钟,内容包括适合朗诵的古诗文,不要常见的,三四分钟左右,十篇朗诵诗词,豪迈的六首,抒情的四首,要求必须要在三分钟以上,,适合朗诵的大概4分钟的现代诗歌。适合朗诵的古诗文列举如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
1935年3月13日晨 ①匍匐:同蒲伏,爬着走,写牢房的局促和狱中生活的困顿。 ②咫尺万里:咫,八寸。咫尺,极言距离近,离开牢门不过咫尺,可是像万里那么远,不能越过,亦指被囚在牢内和外面沸腾的革命斗争隔绝。 ③盎然:饱满。这是指
-
孙子曰:兵者 ① ,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② 。故经之以五 ③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④ :一曰道 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 ⑥ ,可与之死,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