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骈文
骈文是我国独有的文体。它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讲究平仄配合、用典和辞藻的华丽,是一种特别注意形式美的文体。它起源于两汉辞赋,魏晋以后日趋定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和文学思潮的影响,骈文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在当时整个文坛上占据了压倒的优势。赋发展到南北朝时期,不仅在内容上走向抒情化,形式上也更加骈俪化,从而形成了骈赋。一般说来,南北朝的骈文和骈赋,大多是以华美的形式,掩饰空虚的内容,只有少数作家写出了一些较好的作品。
宋代鲍照不仅是南朝杰出的诗人,骈赋、骈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的芜城赋用强烈对比的手法,奇警有力的语言,极力夸张渲染描写了广陵昔日的繁盛和今日遭受战祸后的荒凉,突出表现了今昔盛衰之感和爱国激情,也流露了一些感伤情绪。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是骈文家书,以色彩瑰丽、峭拔脱俗的笔调,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作者旅途中所看到的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谢庄(421-466)的月赋),描写月下之景,抒发忧伤怀人之情,文笔轻盈,格调哀怨凄凉。齐朝孔稚圭(448-501)的北山移文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它假借山灵的口吻,辛辣讽刺,无情嘲弄了那些系心名利的假隐士的虚伪行径,构思新颖,笔锋犀利,词采华美,语言精炼准确,趣味横生。最后一段写得尤为精采。丘迟(463-508)与陈伯之书,是劝谕投敌叛将陈伯之的一封信。信中以理晓之,以情动之,颇有感染力。其中“暮春三月”四句,描写江南暮春景色十分生动逼真。江淹(445-505)的代表作是恨赋、别赋。这两篇赋题材新颖别致,能抓住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事件,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对照,写出社会上各式各样人物独具特色的恨情别绪。文词富丽豪华、音韵铿锵、句法错综变化,在艺术技巧上有较高的成就。
梁代陶宏景(452-536)答谢中书书和吴均(496-520)与宋元思书,都是以写山水景物见长的骈体书札。虽用骈体,也有不少散句。风格素淡隽秀,毫无堆砌雕琢之病。庾信(513-581)是南北朝骈赋、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长达三千余字的哀江南赋,是晚年在北周追述自己的身世,感叹梁朝的兴亡,充满怀念故国真实情感的作品,实际上是一部自叙传。对仗、排偶精工整齐,音韵优美铿锵,用典准确自然,写得既秀丽细腻,又富有清刚之气,详尽悲苦,深切动人,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其中江陵沦陷,百姓被掠一段,深刻描写了人民的不幸遭遇,在骈体辞赋里极为少见。他的小园赋多有白描佳句,也很有名。
南北朝时代骈文的畸形繁荣,助长了当时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这对于文学创作无疑是有害的。但它加强了文章的辞藻华丽和音节和谐,如果运用得好,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也不无好处。可以说,骈文创作的教训和经验,从反正两个方面给唐代古文运动进行文学形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
柳子厚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
-
论题解析 [解题]特长(speciality),指的是特别擅长的技能或者特有的工作经验。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是不同的,在这些不同的条件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兴趣,从而把自己
-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勤学类名言赏析《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为了装点这凄清的除夕,友人从市集上买来一对红烛。 划一根火柴,便点燃了,它的光亮立刻就劈开了黑暗,还抓破了沉在角落上阴暗的网。 在跳跃的火焰中,我们互望着那照映得红红的脸,只是由于这光亮呵,心也感到温
-
或许是因为鲁迅先生讲过,贾府也有焦大不爱林妹妹的(鲁迅先生或许是讲阶级的问题),于是,人们便都说焦大不爱林妹妹。焦大为什么不爱林妹
-
徐凝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这首诗,诗人以浓抹重彩之笔,描绘了牡丹花非凡的姿色。开元寺
-
妖狐艳史 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六卷十二回。题“松竹轩编”,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松竹轩刊本过录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清抄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1995
-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出处】 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注】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
下泉 作者: 梁化日 【本书体例】
-
上片描绘侍妓或歌妓的小脚步态。“审美理想渗透于审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定民族、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苏轼写作该词所带的审美倾向也不例外。“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特写侍妓或歌妓轻飘的步姿。莲上“承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