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泉》情诗三百首赏析
下泉
作者: 梁化日 【本书体例】
【原文】: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1)。忾我寤叹,念彼周京(2)。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3)。四国有王,郇伯劳之(4)。
【鉴赏】:
这是一首表述乱离时代人民思治的诗。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这段话说曹人疾其统治者侵刻下民,因而思治是对的。至于说所疾者一定就是曹共公,似乎是太拘泥了。不过曹共公是春秋前期曹国的统治者,在位时间也较长,达三十五年之久。这首诗大抵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也未尝不可信。
此诗的说理成份较重,但也不失文学的意味。
寓理于情,以情动人,是此诗一个重要的特色。全诗着重表述了两个感情层次,都是真情的流露。先是叹周道之衰微。春秋之世,过去的周道已不复存在,诸侯间互相争夺,战祸连年,社会混乱,民生凋弊。当时的曹国,也是积极参与争霸的小伙伴之一。诗歌通过典型的提炼,反复用“忾我寤叹”的日夜想念来抒情,将心中的忧与怨都凝聚在字里行间,情深而意远。然后是盼望明主贤君之出现。诗歌也是通过典型的提炼,用“四国有王,郇伯劳之”两句,来深情地表示思念,进一步流淌出一种怨乱离、怀往古的真的情趣。这种寓理于情的意境,极为委曲深至。
为了加强诗意的逻辑表述,此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颇费心机的。全诗四章,整齐中又有变化。前三章是回环复沓,重章迭唱,反复地申述日夜思念和慨叹着的是“念彼周京”、“念彼京周”、“念彼京师”,借往古的周道来烘托诗人对曹国统治者侵刻下民的忧思。第四章则不再反复,而是紧承前三章的诗意,断然地申述了诗人怀念往古的原因,是由于那时“四国既有王矣,而又有郇伯劳之,伤今之不然也。”(朱熹诗集传)这种随着感情的发展变化而变换章法的特点,起到了深层次地推进诗意的作用。
运用比兴手法来加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是此诗的另一重要特色。各章的头两句,都采用比而兴手法引入诗意。下流的泉水,本可以润物,末章“芃芃黍苗,阴雨膏之”便是如此。但“冽彼下泉”呢?则不仅不能润物,反而“浸彼苞稂”,只会害物。这犹如统治者的统治,英明的贤君施行仁政,可以膏泽及人,使人民安居乐业;酷虐的暴君施行苛政,则只会危害百姓,致使民不聊生。这样的比兴,形象而生动,使诗味更为具体、真切,极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这首诗所表述的乱离时代人民思治的思想。对后世诗人有颇深的影响。汉末建安诗人王粲,在董卓及其部将李傕、郭汜乱长安后,当他不得不离开长安去投靠刘表时,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哀诗,描绘了一幅当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社会惨景,并悲壮地发出了“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的慨叹,急切地盼望明主贤君来整治天下,早见太平。当然,王粲也和下泉诗的作者一样,他们所思念的明主贤君,毕竟只是一种愿望而已。愿望与现实之间,还横隔着遥远的距离,因而也只有用“喟然伤心肝”来终篇了。
-
猿吟一何苦,愁朝复悲夕。莫作巫峡声,肠断秋江客。
-
典出法国作家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 巴奴日是《巨人传》中的人物,是一个精于算计、阴险狡诈的人。 巴奴日在乘船渡海寻找神瓶的过程中,与圣东日的贩羊商丹德诺的船相遇。丹德诺骂巴奴日是戴绿头巾的人。巴
-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出处】唐李白《 古风其十九 》。 【意思】邀我同登云台峰,拜见仙人卫叔卿。恍光惚惚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翱翔在高空。 【全诗】 《古风其十九》
-
《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谨,未若不行而谨.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镇之以静,则不行而
《言而信,未若不言而信;行而谨,未若不行而谨。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镇之以静,则不行而谨。惟有道者能之。》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
师道类名言赏析《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出
-
容斋四笔周三公不特置 【原文】 周成王董正[1]治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而云:“官不必备,惟其人。”以书传考之,皆兼
-
沈括《雁荡山》 沈括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 《诺矩罗
-
【注释】 选自《荀子·劝学》。 涅:黑泥。 【赏析】 荀子不仅重视人的教育成长,也看到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环境影响很大,他在《劝学》篇中比喻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意思是
-
[明]周立勋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谈意何如?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