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为了装点这凄清的除夕,友人从市集上买来一对红烛。
划一根火柴,便点燃了,它的光亮立刻就劈开了黑暗,还抓破了沉在角落上阴暗的网。
在跳跃的火焰中,我们互望着那照映得红红的脸,只是由于这光亮呵,心也感到温暖了。
可是户外赤裸着的大野,忍受着近日来的寒冷,忍受那无情的冻雨,也忍受那在地上滚着的风,还忍受着黑夜的重压……它沉默着,没有一点音响,像那个神话中受难的巨人。
红烛仍在燃着,它的光愈来愈大了,它独自忍着那煎熬的苦痛,使自身遇到灭亡的劫数,却把光亮照着人间。我们用幸福的眼互望着,虽然我们不像孩子那样在光亮中自由地跳跃,可是我们的心是那么欢愉。它使我们忘记了寒冷,也忘记了风雨,还忘记了黑夜;它只把我们领到和平的境界中,想着孩子的时代,那天真无邪的日子,用朴质的心来爱别人,也用那纯真的心来憎恨。用孩子的心想来织造理想的世界,为什么有虎狼一般的爪牙呢?为什么有那一双血红的眼睛呢?为什么有鲜血和死亡呢?大人们难道不能相爱着活下去吗?
可是突然,不知道是哪里的一阵风,吹熄了那一对燃着的红烛。被这不幸的意外所袭击,记忆中的孩子的梦消失了,我和朋友都噤然无声,只是紧紧地握着手。黑暗又填满了这间屋子,那风还不断地吹进来,斜吹的寒雨仿佛也有一点两点落在我的脸上和手上。凄惶的心情盖住我,我还是凝视着那余烬的微光,终于它也无声地沉在黑暗中了。
(1932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红烛集)
赏析这是一篇哲理很强的散文小品。它通过一对红烛的燃烧,热情地歌颂了光明,诅咒了黑暗。
光明是人们所向往、所追求的。然而,世界并不处处、时时都是光明,总有黑暗的一面。于是,光明与黑暗的争斗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对重要的矛盾。作者正是通过红烛的亮光,把光明战胜黑暗这一并不深奥的道理,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出来。
你看,除夕夜燃亮了一对红烛,“它的光亮立刻就劈开了黑暗”。与此同时,光亮也带来了温暖,这温暖又驱散了除夕夜的寒冷。然而在户外,“赤裸着的大野”却仍然在忍受着“近日来的寒冷”,“无情的冻雨”,“地上滚着的风”。不仅室内室外有光与暗、暖与寒的矛盾,就连红烛本身,也有一个自身“忍着那煎熬的苦痛”,“却把光亮照着人间”的矛盾争斗过程。作者由此又派生出一对矛盾——爱和恨,提出“用朴质的心来爱别人,也用那纯真的心来憎恨”的美好愿望。不难看出,作者无论讲光与暗、暖与冷,还是爱与憎,都鞭辟入里,富有哲理,并使人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末段,文章还点出了一个“第三者”——“风”。风吹熄了燃烧的红烛,于是光明又不得不让位于黑暗。风是扼杀光明的黑手,风是助纣为虐的帮凶。人们要留住光明,就要与风斗争。由“风”这个恶势力,人们不是很容易联想到人类社会中那些专门扼杀正义制造阴暗的恶势力么?
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而作者在写它时,把它放在冬天的寒夜,这就极易使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联想;而这个寒夜,又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新旧更替的除夕,这就使文章的哲理味更足、更深化。
哲理随笔最忌生硬说教。作者通篇抒发的是自己从点燃红烛到风吹熄烛这一过程中的切身感受,没有强加于人的说教,有的只是实在可信的道理。为了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溢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乍看,似乎是在讲红烛本身,其实,不过是借讲红烛而讲由红烛生发而出的哲理。这种叙事小而具体,讲道理大而具普遍性的“以小见大”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讲的是红烛,而孕育其中的哲理,却可涉及到自然和社会,进而涉及到人生观、世界观等重要领域。一篇只有600字的散文小品,能在读者心里激起如此多的浪花,受到如此深的启迪,实是难能可贵。
近年来,哲理性小品如凤毛麟角,少得可怜。而小中见大,寓意深远的尤为罕见。愿红烛也带给我们一点写作哲理性小品的光明和勇气。
-
(顾非熊)性滑稽好辩,颇杂笑言。凌轹气焰子弟。既犯众怒,挤排者纷然。在举场角艺三十年,屈声被人耳。会昌五年,谏议大夫陈商放榜。初,上洽闻非熊诗价,至是怪其不第,敕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刘得仁贺
-
诗借王谢堂前燕飞入平民百姓家的命运变化暗示人世变迁,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无限感慨。
-
【注释】:这首《喜迁莺》慷慨雄豪,是作者人品与词品的绝妙象喻。《宋史》本传说蔡挺“在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词曲,有‘玉关人老’之叹 ”。全词以边塞生活为主体,在昂扬向上的主调中,也流露出了一缕淡淡的忧愁。上片从平淡处入手,以边塞秋景自然引起
-
作者: 顾志华 《中西纪事》二十四卷,清夏燮著。夏燮
-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谪辞魏阙鹓鸾隔,老入庐山麋鹿随。薄暮萧条投寺宿,凌晨清净与僧期。双林我起闻钟后,只日君趋入阁时。鹏鷃高低分皆定,莫劳心力远相思。 作品赏析【注释】:原题:宿西林寺,早赴东林满上人之会,因寄崔二十二员外
-
宋·朱熹2乾道丁亥岁予游长沙3,见张敬夫书室有武侯画像甚古4,云是刘丈子驹家藏5,唐
-
【生卒】:1896—1981【介绍】: 意大利诗人,意大利隐逸派*诗歌重要的代表作家,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热那亚一个中等境遇的家
-
孕天然之灵质,禀大块之奇工〔2〕。嘴距足以自卫,毛羽足以凌风〔3〕。怀九围之远志,托
-
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常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孟冬风沙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