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萧红:苦难的歌者》何春华散文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萧红:苦难的歌者》何春华散文赏析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

呼兰河,松花江的一条支流。如果不是因为萧红,不是因为呼兰河传,大概也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

读过很多的书,知晓很多作家的生平。但是,最令我震撼的,却是萧红。我无法忘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时沦为孤岛的香港,在玛丽医院的最后那一刻,萧红留下来的那凄苦的声音:“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作家中,萧红是最具才情、最活跃、最勤奋的一个,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优秀作品,在当时动荡不安的中国,曾经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響。然而,她的写作,由于游离于当时正统的意识形态之外,并不被文学同行们看好。就说她的呼兰河传吧,这是一部具有散文风格的带有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全书分为七章,可各自独立又俨然是一个整体。在这部小说中,萧红以她浑重轻盈的笔调和娴熟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各种人物的追忆和描绘,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揭示出他们的贫困、凄然、愚昧和麻木,尤其是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叩问,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对广大民众既有怜悯又有批判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部哀歌式的作品,为劳苦者和死难者的哀歌﹔呼兰河是她的伤痛,流动的是无尽的忧伤……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萧红是受苦受难最多的。林贤治在他的漂泊者萧红中说:“在中国文人集团中,萧红是一个异数。没有一个作家,像她一样经受饥寒交迫的痛苦﹔没有一个作家,像她一样遭到从肉体到精神刑罚般的凌辱﹔也没有一个作家,像她一样被社会隔绝,身边几乎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陷于孤立。即使写作,她也不关心文坛,对理论界权威关于‘时代要求’一类说词不加理会,惟是一意孤行,写她所忆念所感动的一切。她所以为文坛所知,只是因为她的文字,偶然间获得一个展示的机会而已。”

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无疑应该成为“弱势文学”的代表。她的写作,完全是来自于个体生活的体验和情感,是自我生命的呼叫与呐喊。她的父亲在外面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家里却是一个暴君,哪怕是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也要骂到使她发抖的地步。她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因为仆人是穷人,祖父是老人,我是个小孩子,所以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保障的人就落到他的手里,后来我看到新娶来的母亲也落到他的手里,他喜欢她的时候,便同她说笑,他恼怒时,便骂她,母亲渐渐也怕起父亲来。”由此,在她的笔下,苦难是她的哀歌,女性和穷人是她叙写的主要对象。她强调作家是时代中的个体,强调作家的精神、情感与质量。她认为,文学就是要同人类的愚昧作斗争(这也正是鲁迅所看重的一点)。她的创作,一直是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凝聚了人类的苦难、爱和抗争,也构成了她生命的全部。

萧红的形象,我是在很多书上看到过照片的。仔细地端详,她应该是长得很美的,瓜子形的脸盘,薄薄的嘴唇,细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但面部表情却总是隐藏着压抑和忧郁。

按理说,一个很有才气的作家是不应该贫困的,但萧红的贫困却令人心酸。她曾经在一篇饿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读来简直催人泪下。我不知道这样一位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她本来是应该活得很充实、很丰富、很滋润、很多彩的,为什么会那样凄惨地夭折于风华正茂的年龄,临终时身边也没有一个亲人和朋友。难道说,这真的是应验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谶语吗?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曲折的、痛苦而悲惨的。她最早因抗拒封建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过起了流浪者的生活,后来怀了身孕被人遗弃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旅馆老板把她扣留作为人质,甚至还准备将她卖到妓院去。万般无奈之下,她写信给编辑部请求救助,编辑部派了萧军前来,将这位多情才女救出,以后互为倾倒,迅速结为爱侣。谁料世事沧桑,情极多变,在风雨同舟数载之后,这对生死情人出现了裂痕。为了挽救这场感情危机,萧红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但终于在1938年于暴风雨中的西安和萧军平静分手。在这之后,萧红又和端木蕻良产生过一段恋情,但最终还是劳燕分飞。

萧红的爱情悲剧,很多人归咎于是她的叛逆性格所酿成,其实,只要阅读她的作品就不难看出,造成其悲剧的并不单纯是性格,而是其性格背后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冲突。萧红一生都在追求爱与自由,一生都在反抗,但在那个时代,在那个以男权制为核心的社会里,她无法挣脱,残酷的现实总是一次次将她的理想之梦击得粉碎。就连她最亲近的两个男人,不但不给她自尊,还都嘲笑她的作品,一个想控制她,甚至施以暴力,另一个则对她不顾不问。她和萧军的离异,所有人都怪罪于她,没有人知道她内心的痛苦。惟有鲁迅,是理解她的,给她以父爱般的关怀,并为她的生死场作序,这也是鲁迅惟一的给女作家的作品写序。可鲁迅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她更加感到了孤独和寂寞。

是的,萧红一生漂泊,遍体鳞伤,从肉体到精神,最后将一缕芳魂留在了浅水湾,年仅31岁。其实,我总是在想,如果萧红不是过早地夭折,能够活下来,活到现在,她的苦难也许不会终结,她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都有可能遭遇到另一种厄运。她的文学思想是深受鲁迅影响的,尽管她的笔下深深地热爱着、同情着劳动人民,但也有讽刺和暴露。再说,凡是和鲁迅亲近的人,胡风、冯雪峰、丁玲……哪一个能逃脱了干系?

写作此文,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这是201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这个冬天和往年的冬天也许没有什么两样,依然是清凉、寒冷的,呼兰河也早已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在这个时刻忆念萧红,忆及她的反抗精神,连同她的作品和思想,都在我的心里激起波澜,有着几分苦涩,几分悲凉,几分凄楚……

深情呼唤你:萧红,呼兰河的女儿,苦难的歌者!

猜你喜欢
  • 高祖卑辞坐收渔利

    高祖在太原起师后,李密依其强盛,想自己做盟主,于是派将军张仁则到高祖那里送信,呼高祖为兄,请率步骑兵到河内(今河南沁阳)会盟,共同消灭隋朝。高祖看完信,笑着对部下说:“李密嚣张放肆,不可以写一般的信给

  • 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全诗赏析

    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贪趋相府今晨发,恐失佳期后命催。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 唐宋词之《苏轼《南乡子》》原文、鉴赏和赏析

    苏轼《南乡子》苏 轼 苏 轼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①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②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③ 。万事到头都是梦 ④ ,休休。明日黄花蝶也

  • 西风·我在远远地看着你

    西风·我在远远地看着你西风一个男孩子,桀骜得像刺猬身上长的刺。他正读高中,却要玩乐队。妈妈说不许,我不想看见一个不务正业的小瘪三,

  • 苏轼《莘老葺天庆观小园有亭北向道士山宗说乞名与》全诗鉴赏

    春风欲动北风微,归雁亭边送雁归。蜀客南游家最远,吴山寒尽雪先晞。扁舟去后花絮乱,五马来时宾従非。惟有道人应不忘,抱琴无语立斜晖。 作品赏析原题:莘老葺天庆观小园有亭北向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

  • 王粲《从军诗五首(其五)》社会动乱向往安定诗

    这是王粲《从军诗》组诗的第五首,也是建安二十一年(216)随曹操征吴途中所作。诗中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勾画了理想社会的蓝图,表达了人们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 曾国藩《冰鉴·四·骨有九贵,察以尊卑》译文与赏析

    四骨有九贵,察以尊卑 【原文】 骨有九起:天庭骨(1)隆起,枕骨(2)强起,顶骨(3)平起,佐串骨(4)角起,太阳骨(5)线起,眉骨伏犀起

  •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无名氏【原文】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1]。远道不可思,宿昔[2]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3]。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 白居易《秋居书怀》全诗赏析

    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秋景下西墙,凉风入东屋。有琴慵不弄,有书闲不读。尽日方寸中,澹然无所欲。何须广居处,不用多积蓄。丈室可容身,斗储可充腹。况无治道术,坐受官家禄。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终朝饱饭

  • 岑参《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全诗赏析

    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古塞千年空,阴山独崔嵬。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大荒无鸟飞,但见白龙塠。旧国眇天末,归心日悠哉。上将新破胡,西郊绝烟埃。边城寂无事,抚剑空徘徊。幸得趋幕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