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咽呜咽泉》张朝霞散文赏析
呜咽泉位于今陕西绥德东南三里辛店乡的一个村子里。在陕北,在绥德,我最惦记的就是呜咽泉。我早就知道呜咽泉了,情窦初开时呜咽泉就流淌在我的心里,伴随着我的成长,使我的性格中多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舞文弄墨后我又多次在文字中呜咽过呜咽泉,思考过呜咽泉。不就是一股石壁上流出来的泉水吗?怎么会让我如此惦记和心碎呢?
追根溯源是因为扶苏。我对历史不感兴趣,对秦始皇更不感兴趣,但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并无数次地为扶苏而哭。我始终不明白秦始皇能完成灭六国统一大业,却在焚书坑儒上不能听儿子的劝阻,反而把他从国都咸阳放逐到荒野之地,放逐到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绥德。当然话说回来,如果不是当初秦始皇把扶苏放逐到绥德,那么绥德也就不会有“泉声触石声淙淙,千岩万壑吹阴风,飒如寒雨滴梧叶,憯如敗壁吟秋蛩。碎佩丛铃共凄切,珠淩断涧自摧折,欲哭不哭时吞声,如与三十万人诀”的呜咽泉。
关于呜咽泉的传说有多个版本,但我最相信的是扶苏的哭声感动了天地,使绝壁在瞬间生出此哀声绵绵的奇泉。扶苏被放逐在绥德的日子,尽管有蒙恬陪着,但他思念皇宫思念父皇母后思念一切带不走的东西。他的心里始终充满着痛感,他的眼中始终充盈着泪水。他常常跑到一个山崖上望月,望月光下的国都咸阳,想住在咸阳皇宫的父皇什么时候招他回宫。但是扶苏把山崖望成了月台也没有听到父皇召唤,最终给多情的绥德留下了一个“扶苏望月台”的美丽景点。
望眼欲穿的扶苏始终没有等到招他回宫的诏书,却接到了让他自裁的矫诏。害他的是秦始皇生前最信任的三个人——李斯、赵高、胡亥。当然扶苏不知道这些,更不知道他敬爱的父皇早已驾崩。其实秦始皇临死前想到了他曾经狠心放逐到绥德的大儿子扶苏,他让赵高给扶苏发信,让扶苏立即回咸阳接管政权。但李斯、赵高狼狈为奸,阴谋策划将秦始皇传位长子扶苏的遗诏篡改,另立幼子胡亥为帝,并另作赐扶苏、蒙恬自裁的矫诏。
扶苏既是一个忠君爱民的忠臣,又是一个热爱父亲忠于父亲的好儿子。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完子不得不完。见到印有国玺的假诏,扶苏毫不怀疑,痛哭之后,坚决要死。他渴望回到父皇母后身边的梦想和以仁爱感召天下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他最最爱戴的父皇也不要他了,他绝望到了极点,唯有死才可以释怀。
心死意乱的扶苏信马由缰,被马带到了山谷中的大石壁前无路可走,被逼下马。他先是扶着石壁失声痛哭,泪干泣血,声竭而呜咽,哀哭之后便飞剑自刎。扶苏痛彻心扉的呜咽声感动了天地感动了万丈石壁,只见石壁上有泪滴般的泉水流出,泉水滴落在石壁之下,如泣如诉,令人听了无不感到万分凄切恸心,就好像扶苏万分悲痛难以倾诉,只好由天地神灵代其心意,将那呜咽哽塞之声借着泉水的滴落传于世人!于是便有了唐代胡曾的杀子谷:“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呜咽泉是大秦帝国留给绥德古城的一笔宝贵遗产,也是扶苏完成自己忠君爱父心愿的见证。岂不知他的死恰恰违反了他父皇的意志,断送了大秦帝国。如果他听蒙恬的话回咸阳看看,也许秦朝的历史会改写。但他用死完成了一个千古悲剧,他把美好的人格留在了永远爱他的绥德百姓心中,留在了悲歌连绵哭他的绥德土地上。
扶苏在绥德颇受百姓爱戴,他的死让百姓震惊悲愤,让举国震惊关注。人们纷纷到他自刎的大石壁前祭拜他的亡灵,听清泉啼鸣潸然而下,声似呜咽哽塞,无不为之垂泪唏嘘。于是,这见证了扶苏悲亡的泪泉便有了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名字——呜咽泉。
黄昏中的呜咽泉如泣如诉似鸣似怨,仿佛在告诉我说扶苏是冤枉的。我说我知道,但扶苏也是永恒的。秦朝早就灰飞烟灭了,但我们还记着扶苏爱着扶苏,特别是我从秦朝爱到了现在还停不下来。
呜咽泉,永远呜咽扶苏的泪泉,永远留住我思念的情泉,我对你和扶苏的爱永远不会停下。
-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弓剑”类的诗句。 这把剑,颇不寻常,是剑客化上十年工夫精心磨砺的,它刃白如霜,闪烁着凛凛寒光,
-
有一次,李璟(李煜的老爸)拿冯延巳的词开玩笑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与爱卿有何关系? 冯延巳立即答道:不如陛下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
陆抗传陆抗传 陆抗(226-274),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吴国后期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年20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
-
《资治通鉴》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 ② 俱为司州主簿 ③ ,同寝,中夜闻鸡鸣,蹴 ④ 琨觉,曰:“此非恶声 ⑤ 也!”因起舞。及渡江 ⑥ ,左丞相睿 ⑦ 以为军谘祭酒 ⑧ 。逖居京口 ⑨ ,
-
水有支流树有孙,重重门巷挂朱轩。三君雅望标人杰,千里澄波隔世喧。西对户庭徐孺宅,北传钟梵给孤园。欲知嗣续无穷胜,两两荣归汉使轓。
-
弱岁早登龙,今来喜再逢。如何春月柳,犹忆岁寒松。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
-
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这篇短文义正辞严,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自己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自然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为历代人所称颂。
-
隐士,历来算是一个美名。但有时也当作一个笑柄。最显著的,则有刺陈眉公的“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的诗,至今也还有人提及。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一方面,是“自视太高”,于是别方面也就“求之太高
-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新破蔡州回。 【注释】 (1)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冬。同年七月,宰相裴度为淮西招讨使,奉命统率各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