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荒唐事》张志刚散文赏析
有人说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也有人说历史是普通人共同创造的。不管怎么说,智者也好,愚人也罢,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至人、先知先觉的神人,总有笑柄留给后人说长道短。看看他们,就知道我们自己不笨,信心陡增。
一把桑叶引起的战争
春秋时期,吴国和楚国是死对头。有一天,两国各自居住在自己边境的两位女子都来采桑叶,采着采着,采到了同一棵桑树上。楚国的女子姓卑梁氏。吴国的女子史书没有记载,姑且称之为吴女。卑梁氏与吴女都认为这棵桑树是自己国家的,相互指责对方侵犯了自己的利益。争议渐渐变成了争吵,争吵又激化为破口大骂,进而升级为拳脚相加。吴女是个纤弱的少女,比不上卑梁氏大妈孔武有力,被打倒在地,桑叶筐子也被踩扁了。
吴女回到家诉说了冤情。她的哥哥弟弟们很不淡定,顿时怒从心起,抄起家伙赶往卑梁氏家一顿乱打。报完仇正要凯旋而归,没想到卑梁氏全村乡邻一齐围上来,又将吴女家人一通胖揍。卑梁氏这些乡亲也够混账,不息事宁人不说,还火上浇油。
吴女家人鼻青脸肿回到村里,全村群众了解到情况,无不义愤填膺。这些人也不是什么良民,当即自发组织起来,浩浩荡荡杀了个回马枪,把卑梁氏村民打得人仰马翻。吴女乡亲们正在得意,不料卑梁氏所在地的长官闻讯,带领大队官兵包抄上来。这次事儿闹大了,吴女一方死伤甚多,身体完好逃回去的不到一半。
吴女所在地的长官听说后气不打一处来,迅速纠集人马杀向卑梁氏村庄。要命的是那边已有了准备,官兵和附近各村的百姓事先布好了口袋阵,等吴国官民钻进来,来了个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吴女一方再次丢下数百具尸体败逃回去。
情况逐级上报到吴王僚,吴王僚勃然大怒:岂有此理!胆敢抢我桑叶、杀我子民,定叫他血债血偿!于是传令公子光,率领精锐部队讨伐楚国。当时楚弱吴强,楚国不是吴国对手,被打得大败。公子光夺了楚国的居巢和钟离两座城市,还有大量土地人口,得胜而归。当然,那棵桑树也夺过来了。
难怪人们说春秋无义战,真是一点不错。就像这场吴楚争桑之战,双方的确都毫无正义可言,纯属狗咬狗的问题。
因一碗羊汤灭亡的国家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大致包括今保定市南部、石家庄市大部以及邢台市北部地区。有一次,中山国国君宴请群臣,上了一大锅羊肉汤。为了吃喝方便,国君命侍者依次把羊汤分到了各位臣子的碗里。由于侍者手头把握不准,轮到大夫司马子期时,羊汤分光了。司马子期当时也没在意,不就是一碗汤么,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世上很多事怕就怕钻牛角尖,本来不算事的事,一旦被心胸狭隘之人钻起牛角尖就会成了事。司马子期就是个鼠腹蜗肠的小人。他回到家里反复琢磨羊汤的问题,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最后认定国君这是看不起他,故意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盛怒之下,司马子期公然走上了与国家和人民为敌的邪路,叛逃到了楚国,在楚王面前大肆污蔑自己的君主暴戾恣睢、蠹国残民,怂恿楚王讨伐中山。楚王被司马子期的胡言乱语忽悠了,竟然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跨过宋国、卫国、晋国等四五个国家,不远千里劳师远征来为中山国人民“求解放”。中山国经常遭受燕国和齐国两个大国的攻击,实力本来就差,而今面对楚国这样的彪形大汉,哪里抵挡得住,于是乎中山国灭亡了,国君被迫流落他乡寻求政治避难去了。
大汉朝家家户户造钱忙
我们缺钱的时候总是想,要是有一台印钞机自己印钱多好。现在个人印制钞票属于犯罪,弄不好会掉脑袋。但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个时期人人可以造钱,而且是合法的。
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朝建立之初,物质财富十分匮乏,而秦朝的钱太重,不便于携带流通,影响了经济发展,于是国家规定,老百姓可以自己铸造荚钱。荚钱轻而薄,重量为三铢,因形似榆荚,故而得名。无论谁家造的荚钱,都可以在全国通用。最初时,荚钱对繁荣市场、促进贸易起了一定作用。可是后来不行了,荚钱太容易制造,也太便于携带,导致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出现通货膨胀,米价涨到了一万钱一担。所以到汉文帝时,将荚钱改为四铢钱,仍然允许私人制造。那时候家家户户忙着造钱,比现在炒股还热闹。其中吴王刘濞造钱最多。刘濞守着铜山造钱,富可敌国,以致财大气粗,后来竟在造钱之外兼营干起了造反的勾当。另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富豪邓通,本是宫中掌管船具的黄头郎,也就是一个船夫。有天晚上汉文帝梦见一个黄头郎帮助自己上了天,次日起来暗中寻找,竟然发现邓通跟梦中之人很相像。这个迷信皇帝便认为邓通是自己的命中贵人,于是邓通便成了他的男宠。汉文帝将两座铜山赐给邓通,让他随意造钱,邓通很快富甲天下。当时吴钱数量最多,邓钱质量最好,两家的钱币风靡全国,连公家的钱也不如它们市场大,朝廷只得颁布了禁止民间造钱的命令。
然而,造钱这生意太赚钱了,一时间哪里禁得住,造钱业发达依旧。后来到汉武帝时,为防止私人造假作弊,又发行五铢钱、赤侧钱,规定,除了朝廷,任何人造钱都是死罪。即便如此,偷造钱币的还是多如牛毛,因之被判刑的有上百万人。
-
作者: 〔黎巴嫩〕哈·纪伯伦 【原文】: 浪之歌 我
-
这天,小镇的广场上突然来了一辆非常豪华的马车。接着,一个穿着考究燕尾服、戴着黑色礼帽的绅士从马车上下来。他摘下帽子,翻过来放在地上
-
◇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
-
曹松的诗作《中秋对月》描绘了中秋夜晚,他在月下抒发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月亮的冥想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秋节的美好和诗人对家人的心意。这首诗既是一首赞美之作,也是悠扬的诗歌,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阅读这首诗,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中秋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更漏子·送孙巨源 苏轼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苏轼
-
【4347】历史的地理枢纽(〔英〕哈尔福德·麦金德著,周定瑛译,陕西人民出版社,74 2万字,2013年9月第1版,16元)三部分:[1]麦金德的部
-
《鲁迅灯下漫笔》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鲁迅 一 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
-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赛金花在柏林赛金花一八八七至一八九一年在柏林住过两年,关于她这一段生活的情形,世人知之甚少。张德彝《五述奇》记述了带赛金花出洋的“
-
(清)尹继善 鹤去空亭在, 何须问假真。 登临多胜境, 领略少闲人。 石壁横悬榻①,佛山半露身②。 坡公遗迹下③,岁岁柳条新。 云龙新雨霁④, 万里望中收。 野水消桃汛, 田家遍麦秋。 花迎山半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