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送孙巨源》苏轼词赏析: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苏轼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苏轼词作鉴赏
此为送别词,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作者楚州别孙洙(字巨源)时所作。仕途上,作者与孙洙均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有着共同的政治遭遇。为了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二人皆乞外任。而今,孙洙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这自然会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动。词中,作者将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与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达了极为复杂的心绪。
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洙。二疏请归,宣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举行盛大欢送会。(汉书。疏广传)“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
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 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海”与“山”照应上片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洙)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眼前人(孙洙)身上,突出送别。
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洙,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浑化天迹,大开大合,结构缜密。
-
温公客位榜温公客位榜 【原文】 司马温公[1]作相日,亲书榜稿揭[2]于客位,曰:“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3],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
-
李商隐此诗是一首咏史诗。 首先,开头的一句“梦泽悲风动白茅”写出了梦泽的荒凉景象。放眼望去,梦泽此地为一片茫茫的湖泽荒野。旷野上的秋风,吹动梦泽上连天的白茅,发出萧萧悲声。这旷远迷茫、充满悲凉萧杀气氛的景象,本来就很容易引发怀古伤今
-
【原题】:饮文氏园是日鹊噪于庭坐上烛花无数就试者凡五人
-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
腊月二十九晚,夜黑如墨。一个年轻人给乡邻写完春联,踩着街巷里的积雪,独自回到家中,从怀里取出刚刚用过的砚台,竟已裂为两半,或为隆冬
-
清·方苞 先君子 ① 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② 。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 ③ 出,微行 ④ 入古寺。庑下 ⑤ 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⑥ 。公阅毕,即解貂 ⑦ 覆生,为掩户 ⑧ 。叩 ⑨ 之寺僧
-
一八四0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
-
一生的奶茶那些寒烟瘦柳,春光乍泄;那些花倾蓝染,霏雨淋漓;那些秋光碎影,色彩斑斓;那些皓月当空,雪漫足踝的日子,可以凝成一幅幅单纯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五月的江城武昌,霏霏细雨,纷纷落英。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 ,迎着习习的江风,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到了武昌。老朋友史郎中在这里
-
留仙初试砑罗裙。小腰身。可怜人。江国幽香,曾向雪中闻。过尽东园桃与李,还见此,一枝春。庾郎襟度最清真。挹芳尘。便情亲。南馆花深,清夜驻行云。拼却日高呼不起,灯半灭,酒微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