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君《温州“诗之岛”》
远眺温州江心屿 秦涧峰摄
不登江心屿,不算来温州。
途经浙江温州的时候,我顾不得天正下着小雨,特地留出游览江心屿的时间。好在一到轮渡口,小雨就停了。伫立南岸渡口,放眼望向江心屿,果然形态优美,虽孤浮于江水之中,却因屿中有东西两塔遥相呼应而不再孤寂。瓯江自西向东流淌,在屿西头骤然分流,至屿东头又急切合流,短暂的分离仿佛凝聚了更加强劲的力量,流速加快,展示出一派奔腾向海不复还的气势。
江心屿宛如一艘造型奇绝的双桅船,停泊在浩阔的瓯江上,随时准备挂帆起航,上面的建筑在青绿的树木中若隐若现,或黄或红或白或褐,那画面美妙生动极了。最令人瞩目的是江心屿东塔上有一蓬树枝,华盖一样覆盖着塔顶,使巍峨的东塔显得生机盎然。渡口人说,那是一株在塔顶自然生长的榕树,已有100余年历史,无土培植,却根垂塔中,全年常绿,是江心屿一大奇观。
渡船来到江心屿时,我第一个游览目标就选定了东塔。沿着不规则的石阶路面上到东峰,才知道游客只能在塔脚下仰望东塔,而不能登临。站在东峰之上,向东望,是因合流而渐次宽阔的瓯江水面,江水向着东海的方向浩浩荡荡地流去;向南望,高楼林立的温州市区彰显着财富创造的荣耀;而在西面,是郁郁葱葱的西峰山。山上,一座砖红色宝塔兀然耸立,直入云端,欲与东塔试比高。那就是江心屿西塔,它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仍保持着宋代风格,塔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塔下周围遍置青石坐凳,万木扶疏之下,清幽静谧,旅人小憩于此,可任遐思翩翩,诗情萌动。
想去西塔领略一番能够激发诗情的自然艺术之境,但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雨,且越下越大,只得驻足避雨。不过,置身雨中的江心屿似乎又有了别样迷离与浪漫的气息。据说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江心屿都是一道永远不会让人遗憾的风景。如是,当年那些天纵诗才的骚客雅士来到如此绝美之境,又如何不诗兴大发,留下传世佳句?南北朝的大诗人谢灵运,他那“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名诗,是不是就是坐在西塔下的青石凳上写就,或是站在东峰峰顶望着滚滚东去的瓯江水脱口吟出?也正因有了如此这般的诗与诗人,温州古城虽只有江心屿堪称名胜,却足以让人心驰神往。
望在雨中更加秀美的孤屿,我有些留恋这小小的江心屿,若不是行程匆匆,我一定在这里小住几日,细细品味她的美与诗情,夜会不朽的诗魂,在他们当初吟诗的现场,写下属于江心屿的新诗。据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学士名贤叹咏江心屿的诗章有近800篇之多,谢灵运、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陆游、文天祥……正是这些伟大的诗魂使江心屿有了美丽的别名——“诗之岛”。
-
淑景斗清明。和风拂面轻。小杯盘、同集郊坰。著个簥儿不肯上,须索要、大家行。行步渐轻盈。行行笑语频。凤鞋儿、微褪些根。忽地倚人陪笑道,真个是、脚儿疼。
-
檐瓦萧萧雨势疏,寂寥官舍与君俱。身遭锁闭如鹦鹉,病识阴晴似鹁鸪。年少自愁花烂熳,春寒偏著老肌肤。莫嫌来往传诗句,不尔须当泥酒壶。
-
《扶桑》咏扶桑 扶桑,一作“佛桑”。锦葵科常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故马公墓志铭》(明·李至刚)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
-
若以气节而论,钱谦益实在有愧于晚明王朝:当清兵大举南下,无数抗清将士喋血国门之际,身为弘光朝礼部尚书的他,却“颜迎降”,还当上了清廷的秘书院学士!
-
庭前两好树,日夕欣相对。风霜岁苦晚,枝叶常葱翠。午眠背清阴,灵坐荫高盖。东城桃李月,车马倾闤闠。而我不出门,依然伴憔悴。荣华不随时,寂寞幸相慰。君子固有常,小人多变态。
-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出处】唐杜牧《 遣怀 》。 【意思】想当年,我曾在江南落拓不羁地冶游,酗酒放纵,专爱那纤细的腰身能在掌中起舞,婀娜轻盈。十年
-
脚还没踏上兰陵的土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诗就跳出了我的嘴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谢承 《后汉书》曰: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春别京师,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以秋为期。
-
作者: 张翼之 明代编年史,明人编著的虽然很多,但是